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http://www.tma.tw/ltk/105591211.pdf
洪拂女,世居天龍國,深具唐朝豪放女的性格,不受禮教約束。有一天在網路上認識了網友李進,兩人相談甚歡。有一次洪拂女夜奔李進,相約到陽明山,選了一個暗處觀看夜景,當時花前月下、氣氛浪漫。兩人不禁擁吻起來。洪拂女只覺得李進舌技極佳,法國式、美式-----。每隔三到五分鐘,不停變換方式,似乎都不覺得累。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洪拂女說:「李進,不要了,我覺得累了-------」。黑暗中,傳來一個陌生男子的聲音:「我不是李進,李進在外面收錢」(很多人在外面排隊,李進每五分鐘收費XXX元,#%&@-------)。但本文談的是舌診而不是舌技。
望舌診病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中醫認為舌頭的各種變化可反映人體病變的部位和程度,正如《辨舌指南》所言:「辨舌質,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察六淫之淺深。」名醫章虛谷在《醫門棒喝》中也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由於舌頭是人體「外露的內臟」,最容易偵察,所以舌象是窺測內臟變化的窗口,舌象是反映內臟變化的鏡子。中醫舌診源遠流長,資料汗牛充棟。筆者盡量避免資料的堆砌,而是嘗試找尋其中對臨床醫師有用的觀點。
舌診總論(與八綱、氣血津液結合)
舌的構造及功能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苔為胃氣之根”, 有影瞴?(閩南語),由西醫胚胎學可知,舌的胚胎來源於內胚層前腸(foregut),所以相同胚胎起源如胃腸的病變比較容易在舌黏膜上反映出來。至於“舌為心之苗”,中醫的心包括heart and mind,此處的心指的是中樞神經系統。舌是肌肉性的器官,有調節聲音、感受味覺、拌和食物的功能。舌的上面為舌背(舌面);下面為舌腹(舌底)。舌面由V字型終溝(sulcus
terminalis)分成前2/3及後1/3,舌前2/3的一般感覺由三叉神經下顎支(mandibular
branch)支配,味覺是由顏面神經chorda
tympani branch支配;舌後1/3的一般感覺及味覺是舌咽神經支配。舌的運動功能是由舌下神經支配。舌味覺有其特化的感覺區,包括舌尖對甜味、舌中對鹹味,以及舌根咽部對苦味的敏感。舌的感覺在大腦皮質中央後迴投射的面積相對於人體是不成比例的大,所以小的毛髮不能被手指輕觸感知,但卻能被舌頭輕易的分辨(1)。
舌面有薄且透明的黏膜層,黏膜上有無數小突起的「乳頭」。按其形狀分為下述幾種:(1)絲狀乳頭(filiform
papilla)細而長,呈白色絲絨狀,遍布舌體表面,由於其淺層上皮細胞不斷角化脫落,並和食物殘渣共同附著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即健康狀態淡淡的薄白苔。à若是因炎症等造成乳頭增殖和角化增強,則會形成中醫所謂的「芒刺」。(2)菌狀乳頭(fungiform
papilla),又稱蕈狀乳頭。數量較少,多位於舌尖與舌緣,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乳頭呈蘑菇狀,上皮不角化,內有味蕾。固有層富含毛細血管,使乳頭外觀呈紅色。à若因熱症、充血和血管擴張增強,則觀察起來為中醫所謂的「紅點」。(3)葉狀乳頭(foliate
papilla):位于舌側緣後部,呈皺襞狀,在人類不發達。(4)輪廓乳頭(circumvallate
papilla):最大,約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頂端特別膨大,呈圓盤狀,周圍有環狀溝環繞。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腭、會厭等處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覺感受器——味蕾。輪廓乳頭及葉狀乳頭,在中醫學舌診上不具意義。
正常人的舌頭,舌苔薄凈而滋潤有津。正常舌象可概括為六個字:“淡紅舌薄白苔”,具體地說,就是舌色淡紅鮮明,舌質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這是因為舌粘膜中絲狀乳頭的末梢分化成“角化樹”,在“角化樹”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黴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球等,這些不透明的物質遮蓋了舌頭毛細血管的紅色,而且角化上皮在濕潤時可吸收水分而呈白色,這樣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濕潤的舌苔。
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精密的醫療儀器,但在臨床上的觀察,仍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如清朝周學海在《形色外診簡摩》中記載:「夫舌為心竅,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其尖上紅粒(請注意「紅粒」這兩個字)細於粟者,心氣夾命門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軟刺如毫毛(請注意「白色軟刺如毫毛」這幾個字)者,肺氣挾命門真火而生出者也。至於苔,乃胃氣之所熏蒸,五臟皆稟氣於胃,故可借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具體說明了菌狀乳頭(紅粒或紅點)、絲狀乳頭(如白色軟刺之細毛),舌苔以及舌運動與臟腑之關聯性。
但是另一方面傳統中醫典籍上記載,臨床診斷將臟腑分配在舌部位如:心肺居上,故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腎位於下,故以舌根部來主腎;肝膽居軀體之側,故以舌邊主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也有用三焦分配在舌部位如: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另外也有用胃脘分配在舌部位如: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這種分法,筆者淺見以為這些都是陰陽五行滲透中醫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以西醫的眼光恐怕難以認同它的合理性。
傳統教科書舌診的記載,細枝末節的項目太多,非常繁瑣,常常記東忘西,缺乏整體的概念。筆者嘗試結合八綱辨證及氣血津液辨證,濃縮成圖1,姑且稱之為”舌診總綱”。借用多年前《台視新聞世界報導》的Slogan:「你給我30分鐘,我給你全世界」,希望這種global view,對臨床有所助益。以下分表裏(病位)、虛實(病勢)、寒熱(病性)、溼與燥(溼度)、氣血滯瘀與否?(氣血是否調和---調和度),各別說明之。
表裏(病位),表證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脈浮。脈浮是體表血流量相對增加,內臟血流量相對減少的結果。頭痛是腦血管收縮的結果。惡寒是表證的標誌之一,是致熱原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的結果。表證舌上白苔。表證的特徵是內臟未受明顯的損害,多見於上呼吸道感染。裏證的特徵是內臟器官出現明顯的機能障礙(出現咽喉痛、胸痛、腹痛等),這是器官實質受損或機能失調所致。發熱的型態為潮熱、惡熱。裏證舌苔黃、黑色(舌苔由白轉黃,再變灰黑à提示病邪由表入裏,由輕變重)。
虛實(病勢),《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實兩綱,反映了人體正氣和病邪兩方面的情況,也就是邪正鬥爭過程中,正氣和邪氣的力量消長。辨別虛實,是採用攻法或補法的依據。所謂虛證指生理功能減退,實證指生理功能亢進、失調或併有明顯的病理損害。換言之,也可以說,"虛"指正氣虛弱,"實"指正氣旺、邪氣盛、功能失調。中醫的實證,類似西醫急性病的概念,當是時病人體力壯實,病灶部位有急性的發炎反應(紅腫熱痛),因為痛所以“拒按”,情緒不穩、多急躁、容易便秘腹脹、脈強有力,舌象:舌體堅歛蒼老(「老」是指舌面紋理粗,舌體感覺堅硬,顏色看起來深),舌苔厚膩。。相反的中醫的虚證,類似西醫慢性病的概念,病人體力虛弱,所以容易覺得疲倦(乏力懶言),病灶部位發炎反應不明顯,所以中醫說”喜按”,生理功能減退,特別消化功能減弱所以易腹瀉(便溏),交感神經失調所以容易出汗(自汗),脈無力,舌象:舌質淡,舌體嫩(「嫩」指舌面紋理細、濕潤,舌體浮腫,感覺柔軟),舌苔少。。分清楚虚證跟實證,是中醫一項非常重要的概念。舉例說明,若是有患者因為關節痛求診,您一看患部紅腫熱痛明顯,拒按(因為痛),不管是traumatic or pyogenic引起的,在中醫來說就是實證。相反地一樣是關節痛的患者,但是本質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又稱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沒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可以讓您隨意地摸來捏去(喜按),就是中醫的虚證。單純虛證、實證,比較容易了解判斷。但臨床疾病發展的過程中,正虚(虚)和邪盛(實)可以同時並見,出現中醫所謂”虛實夾雜”的症候,例如:慢性肺氣腫的病人,平常就有呼吸短淺、動則氣急的現象(虚),但其受到感染之後,出現喀痰黏稠、舌苔黃膩的症狀(實),即是”虛實夾雜”。另外一個類似的觀念叫”本虛標實”,如高血脂症從中醫證候角度來分析,屬於”本虛標實”的病症。本指的是脾、胃、肝、腎之虛損(新陳代謝出了問題,本虚),而標指的是痰濁、瘀血(血脂肪增高,標實)(2)。
寒熱(病性),寒證和熱證的辨別由口渴、排泄、四肢、脈搏的跳動等各方面進行判斷。寒證----口不渴,若渴亦不想喝水,如飲之,卻想喝熱的。手足厥冷、臉色蒼白、小便透明、下痢、舌苔白而滑潤、脈遲。熱證----口渴時常飲水,又潮熱、煩躁、面赤、小便短赤、大便閉結、舌苔黃而粗糙、脈數。以西醫的眼光來看,寒證表現為能量代謝和生理機能下降,產熱量減少。病理可見內臟器官呈現慢性炎症,全身或局部貧血、缺血、鬱血和水腫。熱證表現為能量代謝和生理機能亢進,產熱量增加。病理可見由病毒、細菌和黴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病灶,動脈性充血與出血,體表血管擴張(3)。
溼與燥(溼度),指體內水溼、津液、精血方面的過剩與不足。燥的實質是由高熱、大汗、出血、嘔吐、泄瀉、多尿等所引起的脫水。輕者中醫稱為傷津,重者中醫稱為傷陰。溼實質是體液的新陳代謝障礙所引起的水份過多(細胞腫脹)、水腫和積水等病理變化。(參見下文潤燥的部份)
氣血滯瘀與否?(氣血是否調和---調和度),觀察血瘀的重點:舌紫暗或有瘀點。暗示微循環不良或供氧不足。(參見下文舌色的部份)
舌診各論(傳統教科書的方法)
舌質(A:舌色--顏色、B:舌形—靜態、C:舌態—動態)
A舌色(舌色--顏色)
舌質的顏色偏白要考慮貧血,中醫的淡白舌主”虛寒”或”氣血雙虧’ ;偏紅絳色可見於急性感染、甲狀腺亢進、基礎代謝率升高、交感神經亢奮、維他命B群不足,由於舌的微血管擴張,舌黏膜上皮角化不全的增加使得舌色偏於紅絳。傳統中醫認為舌紅絳且舌苔減少是”胃腎陰虧”、”陰虛火旺”。簡而言之,在外感病中,舌色絳是熱入營血的重要標誌,故有’’凡邪熱入營,舌色必絳之’’之說。而久病、重病等內傷雜病之絳舌,則常是陰虛火旺。
至於舌偏青紫色或藍色多見於心肺疾病有缺氧發紺現象,在肺心病時,血中的不飽和血紅素大於1.35g /dL即可呈現青紫舌,但一般要見到皮膚的發紺卻要大於5g /dL。中醫認為”邪熱深重”、或”寒凝氣滯血瘀”可現紫舌,推論其意義是不論熱證(例如肺炎造成呼吸衰竭)或是寒證(例如心臟衰竭),凡結果嚴重到造成缺氧發紺者,都有著相似的舌色變化(參見上文氣血滯瘀與否?的部份)。
B 舌形(舌的形狀,靜態的觀察)
舌的形狀則注意是否過大、過小或有裂紋。
舌邊有齒痕(scalloped
tongue)
舌的邊緣有似扇貝般的切痕,通常代表舌頭太大或病人有用牙齒切咬舌頭的習慣。
舌頭胖大(large
tongue)
中醫認為舌胖大代表”氣虛”或”痰濕”。巨舌(macroglossia)是舌頭變大超出下顎尺寸的比例,可以是先天或後天原因所造成,例如唐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類澱粉沉著症(amyloidosis)。由於牙齒持續壓迫腫大的舌頭,所以常會見到舌邊緣有齒痕。
小舌(small tongue;microglossia)
先天發育異常的嬰兒可見到小舌(small
tongue;microglossia),如: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亦可稱為Pierre
Robin complex/ sequence)。老人看似小舌的最常見原因則是反覆小中風所致偽延腦麻痺。另外,在一些消耗性疾病或嚴重脫水的情況下可見到舌輕度皺縮。
舌有裂紋(fissured
tongue)
中醫認為裂紋舌代表”熱盛傷陰”,”血虛”、”脾虛”。裂紋舌是描述舌背面的中線及其側邊分叉的許多不規則深溝,通常被無意間發現,盛行率可達10%左右,老年人猶為常見。除非食物殘屑陷於溝中、細菌過度生長引起發炎,不然舌裂紋通常是沒有症狀的。在病因上,舌的先天發育缺損最常見,老化過程舌頭出現裂紋通常也不被視為異常。然而,裂紋舌與唐氏症(Down syndrome)、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乾癬(psoriasis)、地圖舌(geographic tongue)等有關。除非有上述病態之懷疑,不然臨床上可向病人說明這屬於良性的徵象,可建議在飯後或睡前用軟毛刷清潔舌頭,避免食物殘屑和細菌陷於溝中引起口臭(halitosis)。
芒刺---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及猩紅熱(scarlet
fever)的臨床表現都可出現草莓舌。其中猩紅熱是由感染A群鏈球菌所引起,舌面起出滿佈白色舌苔,第二、三天後充血發紅而腫脹的舌乳頭突顯於白苔之上,故稱之為白色草莓舌(white strawberry tongue),似中醫所說的”白星舌”;到第四、五天後白苔剝落消失,舌有紅刺,亦即整個舌頭鮮紅加上突出的舌乳頭,稱之為紅色草莓舌(red strawberry tongue),似中醫所說的”紅星舌”(4)。
光滑舌---舌面無苔(bald tongue)
中醫認為光滑舌屬”胃陰枯竭”,”胃氣大傷”之候。絲狀乳頭萎縮,舌面上看來光禿無苔,叫做光滑舌(smooth
tongue)或萎縮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病人常感覺舌頭疼痛或有燒灼感,最後菌狀乳頭也會萎縮。這種表徵與一些系統性疾患有關,例如營養缺乏或吸收不良,包括鐵質、葉酸、核黃素(riboflavin)、菸鹼酸(niacin)、維他命B6(pyridoxine)或維他命B12(例如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等,如果矯正這些營養的缺乏,會使舌乳頭迅速再生,這是因為舌乳頭非常快速的細胞複製,對於微小的營養缺乏也特別敏感。此外,任何化學毒性物質包括藥物經由血液循環或唾液到達舌表面的上皮,會影響絲狀乳頭每日細胞的更新速率,例如抗生素會改變人體的正常菌落,在口腔增加念珠菌,在腸道則影響維他命B群的製造,而改變了舌象。
C 舌態(舌的動態觀察)
雖然中醫典籍上記載有強硬、痿軟、震顫、歪斜、吐弄、短縮、舌縱、舌麻(痺)。其中以強硬、震顫和歪斜最為重要。強硬舌,舌紅乾而強硬多主熱盛傷津;舌體強硬兼神智不清者,多屬熱擾心神;舌強不語、口眼歪斜,常為中風之徵兆。西醫觀點:強硬舌是血鈉升高的高滲性脫水或腦中風的表現。震顫舌,震顫舌主盰風內動(類似西醫的高血壓?腦出血?高熱驚厥?)。舌質淡白而震顫者,屬血虛生風(類似西醫的貧血+震顫痳痺?)。舌紅絳而震顫者,為熱極生風。西醫觀點: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機能減退,血鈣降低或大腦皮質運動區興奮性增高可引起舌震顫。其本質是支配舌肌的中樞或周圍神經性興奮性增高。歪斜舌,歪斜舌多為中風或中風先兆。是由支配舌肌的中樞或周圍神經受損所引起。可見於面神經麻痺和腦中風等(5)。以西醫的觀點,這些顯然是神經學方面的異常,應該轉介或諮詢神經內科醫師的意見。
舌苔(A:顏色、B:厚薄、C:潤燥、D:剝落、E:有根無根)
A苔色(苔色--顏色)
白苔,白苔帶黏(膩)性且有光澤,即為內有痰濕;白而厚且黏(膩),則為濕濁旺盛。如白粉末般,即瘟疫穢濁嚴重。白苔為外感病時多為表證(即感染病的初期)。黃苔,淡黃而不乾燥,提示邪傳入於裏(即疾病開始影響內臟功能)。黃色帶黏(膩)性者屬濕熱,黃如黏垢般則濕比熱盛,濃黃有裂紋,則熱比濕盛。灰黑苔,黑色而微黏(膩)滯潤滑,則為停飲,或陰寒直中(病邪不經由陽經傳入,猛然到達陰經)。黑苔乾燥,則熱盛傷津。潤滑時,則陽虛寒盛。
B厚薄
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質為厚苔。中醫認為厚苔代表”邪盛入裏”,或有”痰濕”、”積滯”。
薄苔主外感表證,亦主內傷氣鬱。厚苔乃是絲狀乳頭上皮脫落的速率減緩,造成絲狀乳頭增生及過度角化(hyperkeratosis),脫落的上皮細胞殘渣容易崁陷在增大的絲狀乳頭之間,形成角化細胞層堆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包括抽煙、發燒、脫水、張嘴呼吸、不良的口腔衛生、交感神經興奮使唾液黏稠度上升,或吃質地太軟的食物。中風病人由於舌運動障礙或使用鼻胃管等因素,影響舌苔機械淨化作用,故常見舌苔增厚。舌苔由薄變厚,暗示病邪自表入裏,邪盛病進;舌苔由厚變薄,為病邪自裏達表,正勝病退。
C潤燥(參見上文溼與燥的部份)
潤,指舌苔潤澤,說明津液充足,但若兼有其他病態的舌苔,則多屬濕邪;燥,即舌苔乾燥,不論見於何種舌苔,均屬陰津已傷。
D剝落
舌苔剝落(patchy diffuse glossitis);地圖舌(geographic tongue)
中醫認為地圖舌是氣陰不足的表現。地圖舌又稱良性遊行性舌炎(benign migratory glossitis),在舌背面有紅色及白色的斑塊,紅色斑塊上的舌乳頭萎縮;白色斑塊上的舌乳頭則過度增生及有壞死的表層細胞。它們分佈的形狀不規則,看起來像地圖繪在舌面上,但是其分布的形狀及大小可以在幾小時或幾天內變化不一,假若你時時觀察它,也許有一天出現號碼,把它當成明牌,搞不好就中了大樂透,對不起!我亂講的。產生地圖舌的因素並不清楚,向病人解釋時可說明這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表現,病程可在幾天到幾週內自癒,也可能持續幾個月到幾年。
E有根無根
有根無根,傳統中醫所稱之”無根苔”,指舌苔不著實,似浮塗舌上,乃正氣衰竭之故。這種觀念近似於口腔念珠菌(oral candidiasis)感染,其舌面上乳酪般的白色偽膜斑塊也是可以被刮除的,而且臨床上要考慮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癌症耗弱患者、AIDS等免疫低下的因素,與中醫所說的”正氣衰竭”觀念相似。
現代科學技術在舌診的研究應用
中醫傳統辨證論治的方法,包括脈診、舌診,最為人詬病的是缺乏科學的精神(一致性與再現性)。例如甲醫師和乙 醫師可能對同一個的患者做出差別很大的判定,如甲醫師認為舌質淡紅,而乙醫師認為是深紅,換句話說即缺乏量化的指標(缺乏一致性)。無再現性也是個問題,如相同的 醫師可能對同一個患者做出前後不同的判定。現代數位影像光學技術的進步及電腦處理資料的能力大幅躍進,藉助這些儀器及理工學術人才的協助,將中醫傳統的舌診,朝向數位化處理,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依照「古今舌診研究與圖譜」這本書,提到幾個研究的方向如:1.舌尖微循環的研究,採用45度角斜照射的落射光源,在40倍~100倍的放大倍數下,觀察舌乳頭的改變。2.舌的螢光研究。3.舌色的研究,數位照相、電腦判讀----舌診儀。4.舌的超音波研究。5.舌的阻抗學研究。6.口腔生理生化測定。7.血液流變學研究,研究血液的流動性質和凝固性質、血液有形成分,主要是紅血球的黏彈性及變形能力以及心臟血管彈性的一門科學。8.舌的顯微鏡檢查,包括放大鏡、血管顯微鏡、裂隙燈等,可將舌放大數倍至數十倍進行觀察(6)。
2014年11月,TED網站有一篇由Michael
Rubinstein發表的演講,題目是:看見「看不見的移動」,聽見「靜默的聲音」(See invisible motion, hear silent
sounds. Cool? Creepy? We can't decide. TEDxBeaconStreet · 13:18 · Filmed
Nov 2014.)。裡面提到他們的團隊發展出一種” motion microscope”能用來觀察並紀錄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移動(barely perceivable movements)。傳統的顯微鏡,強調的不外乎是放大的倍數。這種新的技術,重點在video上「感知」「觀察對象」最細微的移動及顏色的改變(the tiniest motions and color changes)。這些細微的變化,用我們的肉眼是不可能得知的,應用這個新技術把獲得的信息,加以過濾雜訊並放大百倍以上,讓我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萬物。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一個人臉上血流通過所引起的臉色改變;另外你也可以對「受試體」給予音樂的刺激,記錄其受音波刺激後的微細反應,再加以重組成原來的聲音。把這樣的” motion microscope”應用於舌診,想必可以一新耳目。畢竟舌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以得知其血流量、心跳速率等等;舌頭由肌肉組成,肌肉本身的彈性、厚薄,在在影響其受聲音刺激之後的tiny motions;由伸出舌頭、靜止數秒、收回舌頭的動作,在” motion microscope”紀錄分析之下,可能對中醫傳統舌診全面且全新的詮釋。
結語
中醫的望聞問切,相當於西醫的身體診察。古人沒有生化儀器,所以對病徵觀察入微。其中的脈診、舌診堪稱中醫的特色。舌象的觀察,不需花費金錢購置儀器。科學家Michael Rubinstein 2014年在TED網站發表的演講,提到” motion
microscope”這個新技術,應用這個新技術也許可以使舌診現代化、標準化。若能從其中汲取古人智慧,可以增加對病情的了解。特別是病情的進退,如:舌苔由白轉黃,再變灰黑---表示病邪由表入裏,由輕變重,由寒化熱;舌苔由潤轉燥,舌質淡紅轉紅----表示熱漸盛,津漸傷;舌苔由厚變薄,由燥轉潤----往往表示病邪漸退,津液復生;舌苔驟退,光剝無苔----表示氣陰大傷,胃氣漸絕,病多凶險。
傳統中醫教科書舌診的記載,非常繁瑣,細枝末節的項目太多,讀起來常常記東忘西,見樹不見林,抓不到重點。本文嘗試結合八綱辨證及氣血津液辨證,姑且稱之為”舌診總論”,希望能見樹又見林。本文“舌診各論”西醫的部分,大部分引用參考資料1及7。中醫舌診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筆者淺見有三篇佳作值得一讀:清朝高士宗(高世栻)在《醫學真傳》的"辨舌說"、清朝周學海在《形色外診簡摩》的”舌質舌苔辨”、清朝陸以湉在《冷廬醫話》的”辨舌雜談” (8)。關於圖譜,個人蒐集的圖譜以旺文出版社出版的「舌診與脈診」,裏面照片最為清晰,原書是日本人所作(9)。
參考資料
1. 張光遠、謝慶良:舌診的中西醫學觀,台北,當代醫學,2007;2:127-133.
2. 作者佚名:中醫學基礎,台北,啟業書局,1994:148-163.
3. 洪禎徽:圖說中國醫學,台北,立得出版社,1998:331-353.
4. 傅玉香:舌診與脈診,台北,旺文出版社,1996:2-70.
5. 陳華:中醫的科學原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132-136.
6. 李任先:古今舌診研究與圖譜,廣州市,廣東科技出版社,1999:73-92.
7. 張弘正、劉卓文:基層醫療常見之舌面病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2;6:207-214.
8. 方春陽:中國醫藥大成,台南,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394-396.
9 神戶中醫學研究會:舌診與脈診,台北,旺文出版社,1996:1-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