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中醫內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醫內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四) 獻醜了,我的遊戲之作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四)/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獻醜了,我的遊戲之作

          既然當歸之名源於夫妻之恩愛,現代人感情世界複雜,有人夫、有正宮、有小三(筆者那個年代叫狐狸精)。古代女子溫柔婉約,表達感情含蓄。筆者童心大發,設想正宮寫信給夫君,表達思念之苦及引頸盼其回家。試擬一方如下:使君3錢、 當歸2錢、蓮子心1枚、女貞子1錢、菟絲2錢共五味藥,二更時以穿心蓮1錢為引,急服。使君,乃是寄望夫君,又使君中醫用來驅蟲,暗示驅趕狐狸精;當歸,乃是“應當歸來”之意;“蓮”與“憐”同音,且蓮子心味苦,代表可憐我思君心中苦;女貞子,暗示自己的忠貞;至於菟絲,古人常以“菟絲花”比作妻妾,“女蘿草”比喻夫君,意謂新婚以後,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讓彼此關係纏綿繾綣、永結同心。因為思君之苦猶如穿心,半夜為甚,故以“二更時以穿心蓮為引”為暗示。最後更加“急服”兩字,更顯思君之殷切。

 

(本文承蒙國文老師江寶珠小姐及古蕊禎小姐提供意見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趙存義:本草名考,初版,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2.周長泰:聯袂藥性賦白話解,初版,天津市,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曾焰:中藥趣談,初版,台北市,中華日報出版部,1996

4.張宜賢:中草藥用趣談,初版,新店市,浩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5.王煥華:中國藥話集(1-4),初版,台北市,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6.洪心容:趣談藥用植物,初版,台中市,文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

7.萊斯莉.布倫尼斯:藥用植物圖鑑,初版,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三)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三)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三)/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又名王不留行、奶米、大麥牛、不母留、王母牛、留行子,為石竹科麥藍菜屬的植物。王不留行是麥藍菜的乾燥種子,具有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經不調,乳汁缺乏,難產,癰腫疔毒等症,是臨床常用下乳的重要藥物。那王不留行不過是一種草的種子,怎麼起了這麼個怪名字呢?“王者”,謂人身氣血自有“君王”所主;“不留行者”則謂其功能,而這種功能須在王命授意下,不令其留者則行,不令其行者則留;故名為王不留行(1)。歌謠說:「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誇張地說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兩味中藥的通乳作用。

中醫認為在人體的內臟有病變時,耳廓的相應部位會出現壓痛敏感、皮膚會改變和變形、變色等反應,通過刺激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區域,可以防治疾病。中醫耳貼講求貼籽的圓粒潤滑,小米粒、綠豆等都可以用作貼籽。但因王不留行籽是純植物籽粒,又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所以有人特別偏愛,我想純粹是心理作用。聯袂藥性賦云:「山甲不留通經下乳,排膿散結;蘆根茅根清熱涼血,益胃生津(2)。」猜猜看,謎語:峨嵋第一峰——穿()山甲 (峨眉山,亦作峨嵋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 ;或,通過第一高峰——穿山甲;或,和平將軍、森林衛士——穿山甲。柱子——蘆(房子)根;智慧的象徵——白茅根(老人頭髮變白,白毛根)。穿山甲入藥部分是牠的鱗甲,現在是保育動物,禁止入藥。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二) 老蚌生珠——貝母(清痰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二)/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老蚌生珠——貝母(清痰之最)
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地下鱗莖供藥用。古代醫家將這種地下鱗莖稱作子或根。故貝母者,貝言形,母言用。謂其根形如被子所聚,而功用盡在其母,所以名為貝母(6)
在萬病回春(明朝龔廷賢著),有一篇文章“諸病主藥”提到:婦人吹乳,須用白芷、貝母為主。所謂吹乳,乳癰(abscess)的意思。是指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以致結膿成癰的急性化膿性病證。《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乳證》:「乳被兒吹因結核,堅硬不通吹乳名。」註:「婦人乳房忽然紅腫堅硬疼痛,增寒(chilly)壯熱(high fever)頭痛者,此欲成乳癰(abscess)也。若乳兒(餵奶)之時,乳被兒口中氣吹(細菌感染),以致乳管不通結核者(指結塊),名曰吹乳。」
文中提到貝母,但是是那一種貝母?看書時常會看到浙貝母、川貝母、土貝母。到底有什麼不同?先記住口訣:「川貝甘寒潤肺好,浙貝苦寒散結先」。今用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等的乾燥鱗莖。性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較強,且有潤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枇杷膏就是使用川貝。所謂“潤肺”,以西醫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它能夠促進呼吸道黏膜secretion的功能,所以特別適用於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也就是nonproductive cough)。患者表現為咳嗽,伴有痰少、難咯,或痰中帶血、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等不適。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乾燥鱗莖,味苦性寒。浙貝母瀉火(即消炎能力)的功效要強於川貝母。而且擅長清火散結,是治療肺膿瘍的良藥。對於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黃黏稠、口乾口渴、舌苔紅為主要表現的風熱咳嗽患者,可選擇浙貝母。浙貝母與川貝母比較:浙貝母藥性較燥烈,而川貝母藥性較緩和,氣味不濃,小兒用之頗合適;浙貝母清熱散結作用較強,多用於急性風熱咳嗽;川貝母潤肺化痰作用較好,多用於慢性虛勞咳嗽。至於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土貝母是葫蘆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貝母的塊莖,土貝母性涼而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消癰排膿,臨床常與牡蠣、天花粉、薏苡仁、魚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昆布等配伍,用於乳癰、瘰癧(中醫指TB菌感染淋巴結,所發生的病變,多在頸部。)、痰核(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等病理性物質積聚而成,如胞生痰核是指胞瞼內起核性硬結,相當於西醫之chalazion,霰粒腫。)、瘡瘍腫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腺炎等病症的治療。所以回到剛剛那個問題,婦人吹乳,須用白芷、貝母為主。此處的貝母,應該是土貝母(7)(,川、浙)貝母臨床上常與杏仁同用,聯袂藥性賦云:「杏仁止咳平喘,能潤腸通便;貝母潤肺清熱,療咳痰帶紅(2)。」猜猜看,謎語:一諾千金——杏仁(一諾千金,守信的人,信人。)或,郵差——杏仁(郵差,送信的人,信人)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一) 邁嶺登山拜佛祖——茯苓(伏靈)(利水滲濕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一)/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邁嶺登山拜佛祖——茯苓(伏靈)(利水滲濕之最)
茯苓(Poria cocos Wolf),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茯苓神、朱雲苓、赤茯苓、白茯苓、伏靈、雲苓,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茯苓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特徵,即菌絲體、菌核和子實體。本品為茵核。茯靈,言其潛于松根之下,通神而能致靈,故名。雲茯苓(雲苓)則是指產於雲南者。大家都吃過茯苓糕吧,茯苓糕是蓬萊米粉,加上茯苓粉做的細緻米糕,甜味清淡,口感又鬆又綿,入口即化,但又有彈性,我個人就相當喜歡它。小時候吃的茯苓糕,就是純粹的茯苓而已。現在的茯苓糕常常中間加了一層紅豆泥、綠豆泥、芋泥。
古人詩作提起茯苓的不多。如:元‧虞集《汪道士草亭》詩,「霧雨歸懸黍,風雲護茯苓。」茯苓具有利尿、除濕、消水腫、止渴止瀉的效果對心悸、頭暈、失眠都有助益。中醫的術語叫: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中醫的脾相當於西醫的腸胃系統,非spleen)。聯袂藥性賦云:「茯苓健脾寧心,共豬苓更利水道;澤瀉專攻下焦,得木通尤善通淋(2)。」另外,土茯苓與茯苓名稱相似,因此易混淆。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的根,外皮黃棕色或灰褐色,與茯苓完全無關,在中醫為治楊梅瘡(梅毒)的要藥。猜猜看,謎語:神豬——豬苓(豬靈);雨後長流澗底泉——澤瀉;熟知植物學——木通(草木通)(通草)
上文提到元‧虞集《汪道士草亭》詩,全文是:「飛白妙娉婷,新題照草亭。仙遺相鶴法,客借換鵝經。霧雨歸懸黍,風雲護茯苓。遙知春晝永,深坐養《黃庭》。」詩中的“懸黍”(道家理論之宇宙本源?),應是來自道教記載元始天尊說法之時,「--------於是元始懸一寶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古人認為伏靈(茯苓)是由在上靈氣零落所結成的。茯苓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視為一種滋補中藥,有時也被神化成輕身不老之仙藥。所以這首詩的,仙、鶴、懸黍、茯苓、《黃庭經》顯現的都是道家的神仙思想。《黃庭經》是道家的經典。
飛白亦作“ 飛白書,一種特殊的書法,漢朝書法家蔡邕所創,筆勢飛舉而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寫成的樣子。娉婷,姿態柔美的樣子。鶴在道教中,是長壽的象徵,道教中另有意喻——仙鶴與仙人相伴,且是仙人的坐騎。《相鶴經》有云:「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良馬)也。」換鵝經(俗稱〈換鵝帖〉),指《道德經》,或謂《黃庭經》。王羲之曾寫以換鵝,故稱。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敍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春晝永,指春天(春分)白晝漫長。深坐,指久坐。
這首詩不容易懂,在了解上述的背景知識之後,試著把它翻譯成白話文:「草亭上新題的詩句,那飛白體的字跡甚是佳妙。有仙人留下的相鶴之法的經典(道家講究修道,求長生不老之術。故會師法龜鶴等動物),客人喜歡王羲之之換鵝帖拿去借閱。起霧降雨匯聚懸垂的黍米(道教的寶珠),有風有雲護著松根下的茯苓。(前一句指虛空,後一句指地下,相互對比。另外,應是風調雨順滋養萬物吧!)。春天(春分)到了白晝也越來越長了,正可以長坐以《黃庭經》來自我修行。」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十) 一人一家多辛苦——丹參(單身)( 活血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一人一家多辛苦——丹參(單身)( 活血之最)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又稱作柴丹參、紅丹、赤參,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其根是一種中藥。丹參為多年生草本,以根供藥用。因其根外皮呈現紅色,形狀略似人參,故名丹參。丹參一名赤參。丹與赤都是指紅色,丹的顏色較淺,赤的紅色較深。僅紅色的深淺不同,故又稱赤參。最早在典籍裡出現是《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活血祛瘀的主要功效。中醫傳統上有一種說法:「一味丹參,功同四物」,所以在婦科病領域使用特別多。近年來認為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缺血、梗塞和心臟功能,調整心律,並能擴張周邊血管,改善微循環。所以也用在心臟血管系統,海峽對岸有名的中藥成方如:冠心Ⅱ號方:丹參、川芎、赤芍、降香、紅花;複方丹參片:丹參、三七及冰片;
丹七片:丹參、三七。皆稱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這裡面都有丹參的組成。所以有人稱其為心血管病人的守護神。聯袂藥性賦云:「澤蘭調和沖任,利水消腫;丹參活血化瘀,寧心除煩(2)。」猜猜看,謎語:有水有欄——澤蘭。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九) 入鮑魚之肆——魚腥草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入鮑魚之肆——魚腥草
魚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又名折耳根、截兒根、豬鼻拱、蕺(唸作「ㄐㄧˊ)菜及臭草,客家話稱之狗貼耳,在分類學上屬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是一種帶魚腥味的草本植物,故名魚腥草。找不到傳統的謎語,所以我借助孔子說過的話:「與善人居,如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它的學名中,屬名Houttuynia中文稱為魚腥草屬(蕺菜屬),是紀念18世紀荷蘭博物學家與醫生Martin Houttuyn(1720-1794),以他的姓氏締造而來。種小名cordata是「心形的」的意思,形容葉片形狀。清朝《植物名實圖考》描述「開花如海棠色,白中有長綠心突出。以其葉覆魚,可不速餒」。餒,注音ㄋㄟˇ,是腐爛的意思。《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可見古人已經發現魚腥草有防腐的作用(5)。中醫典籍記載: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藥。用於肺癰吐膿,肺熱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結,主入肺經,以清肺見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之效。為治療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咳吐膿血之要藥,常與桔梗、蘆根、瓜蔞等藥同用;也可用治肺熱咳嗽,常與黃芩,貝母,知母等藥同用。

魚腥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蔬菜。古人很早就知道魚腥草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唐本草注》中寫:「多生溼地山谷陰處。」臺灣很多人在夏天喜歡喝青草茶消暑,魚腥草正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基源植物,北部尤其多見,常常看見它在青草茶店的配方出現。現在更有人把它開發成茶包,只要沖熱水就可以直接飲用,或許您就曾經喝過。曾經有熱心的患者,拿魚腥草給我種植。並教我料理的方法,他說小時候常用魚腥草跟蛋一起炒來吃。我就如法炮製,味道嘛-----#%@&#。野生魚腥草腥味較重,初食者大多不適應。新鮮的魚腥草有魚腥味,但曬乾之後 味道就消失了。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八) 兩字相乘二十一 ——三七(止血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兩字相乘二十一 ——三七(止血之最)

三七(Panax notoginseng)又稱山漆、金不換,血參,參三七,田三七、田漆,田七。為五加科人參屬的物種,是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主產地在中國的雲南文山及廣西深山中。三七的三條枝上各生七片葉,因而得名;也有人說,它在種植後,三至七年收獲而得名。三七與人參同屬五加科植物,所以科學中藥的味道嚐起來都差不多。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臨床上常與白芨同用,聯袂藥性賦云:「側柏藕節涼血止血;白芨三七生肌住紅(2)。」猜猜看,謎語:借貸有去無回——白芨(白給)

以前曾經流行一種野菜也叫三七 但其實是藤三七。藤三七是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別稱,與五加科植物三七,相差甚遠。我自己家裡有一塊小空地就曾經種過,藤三七生命力極強。葉互生,肉質肥厚,葉片心臟形,光滑無毛,有短柄。其葉片肥嫩,味道微苦,食用時脆而略有黏滑感。我自己常常現摘葉子跟麻油炒一下,黏黏的味道不錯。藤三七長大以後,藤上會有許多(瘤塊狀的)薯(學名珠芽),隨便摘幾個,然後剝成單個,用沙壤土培育即可。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七) 中藥裡面最「貴」的花,名字披金戴銀很霸氣——金銀花(清熱解毒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中藥裡面最「貴」的花,名字披金戴銀很霸氣——金銀花(清熱解毒之最)


忍冬(Lonicera japonica),是忍冬科的一種植物,花稱為金銀花、也叫忍冬藤、鴛鴦草、雙花、毛金銀花、二寶花、雙寶花。「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於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後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清‧蔡淳曾歌詠金銀花:「金銀賺盡世人忙,花發金銀滿架香。蜂蝶紛紛成隊過,始知物態也炎涼。」感嘆豈只人們趨炎附勢、“世態”炎涼,連“物態”世界也是如此(4)。金銀花在中藥分類上屬清熱解毒藥,凡能清解熱毒或火毒的藥物叫清熱解毒藥。這裏所稱的毒,為火熱壅盛所致,有熱毒或火毒之分。本類藥物于清熱瀉火之中更長於解毒的作用。主要適用於癰腫疔瘡、丹毒、瘟毒發斑、痄腮、咽喉腫痛、熱毒下痢、蟲蛇咬傷、以及其他急性熱病等。上段文字我揣摩了很久,隱隱然覺得這類中藥,觀念上也是近似西醫的抗生素,只不過其使用的目標在於皮膚的感染,特別是有結成硬塊,有形成abscess趨勢的情況。與上文的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芩、黃柏使用的時機有所不同,請注意“燥濕”跟“解毒”兩字的不同。金銀花常與其他的清熱解毒藥一起配伍使用,如聯袂藥性賦所言:「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為瘡家聖藥;地丁公英,消腫散結,乃癰瘍剋星(2)。」各自的謎語為,天天向上——連翹;房屋的基礎——(紫花)地丁;絨毛輕又輕,飛舞像傘兵。隨風到處飄,安家把根生。——蒲公英。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六)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當歸(補血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當歸(補血之最)
當歸(Angelica sinensis),屬傘形科的一種植物。傳統的謎語皆用: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 ——當歸。筆者認為袁凱的詩更傳神,明代詩人袁凱在《京師得家書》一詩說:「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命名來源有兩種說法。說法一:中醫藥書籍載,當歸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命名之。 說法二:當歸有思夫之意,即妻子思念遠離家鄉的丈夫,盼望他能及時回來(3)。當歸是傳統中藥方劑中最常使用的藥材,古代有「十方九歸」之說,故被譽為「藥王」。當歸又被稱為「婦科人參」、「血藥不容舍當歸。」,換句話說,就是處方血藥不容許沒有當歸。在古代有一種有趣而風雅的習慣,「相贈以芍藥,相招以文無」 。文無是當歸的別名。什麼意思呢?就是親人、情人、朋友要分別的時候,都會互贈別名為「將離草」的芍藥,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心情;如果要召喚遠方的親人、情人、朋友回來,就寄給他當歸。若拒絕返回時,則贈與遠志。故古人稱芍藥為將離,稱文無為當歸,稱遠志為拒返(1)。寫著寫著就想到當歸鴨,不自覺地流口水。臨床上常與川芎同用,當歸與川芎,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藥,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又名君臣散。我用這句話一起記:「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潤腸;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祛風(2)。」猜猜看,謎語:乞丐——川芎(穿窮)
當歸,號稱補血之最,補血的對象當然是血虛,中醫「血虛」指的是一組症候群,會表現出臉色蒼白或萎黃、脣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手足麻木、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血虛證」。由此可知中醫的血虛近似西醫貧血的症狀,所以中醫的血與西醫的血,概念上相近。差別在西醫很清楚的知道貧血只是一種症狀,必須去追究其貧血的原因。中醫則以分「證型」治療,雖然也有追究病因的概念,但無法深入detail,稍嫌不足。
相傳北宋著名史學家劉攽(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請蘇軾等文人學士喝酒,蘇軾的子弟有事找他回家,蘇軾便起身告辭,此刻劉攽正喝得高興,意欲挽留,笑曰: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蘇軾不假思索,回答:奈這事(奈同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表面上主人在說,幸虧天還早哩,來得及,莫慌張。實際上6個字內含3種果子和一味中藥。巧用諧音,一語雙關。蘇軾隨口回答,字面上是講,怎奈這事不容遲疑。必須當即回去。實則也有3種果子及一味中藥。都是諧音,也是雙關。果對果、藥對藥,出口成對,令人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