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中醫兒科,古稱啞科,不是醫生是啞吧,而是因為患者是小孩子或是嬰兒,嬰兒不會講話,小孩子表達能力不佳,這個時候就需要醫生察言觀色。所以曾經有兒科的前輩說,小兒科是觀察的藝術;內科是談話的藝術,因為內科的病人,有時基於某種理由,譬如請假、服兵役的問題,會謊稱其症狀,沒病硬柪成有病。或者相反,如患有愛滋或性病,則會千方百計瞞著醫生,有病硬柪成沒病。所以內科醫師如何在與患者對談之間,引導其說出正確的病史,就很重要了,所以稱其為談話的藝術。中醫的語言隱晦模糊,個人才疏學淺,僅就個人對中醫兒科的一些了解,提出來就教於各位前輩賢達。

退胎火---退胎水、黃連
「醫生,我的小嬰兒皮膚好黃,是不是他的『胎火』未退﹖」這是小兒科醫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家長口中的胎火就是黃疸。黃疸是許多不同的原因,造成膽紅素堆積在體內而形成的臨床表現。新生兒黃疸可分成: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在第二天出現,四到七天達到最高峰(血清膽紅素濃度約12mg/dl)12星期後逐漸消退,臨床上除了皮膚、眼白泛黃外,無其他症狀,通常不需治療就會消退。病理性黃疸通常是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15mg/dl以上,可能第一天就出現黃疸,嚴重者會引起「核黃疸」併發症。
民間盛傳喝退胎水來退胎火,退胎水的成分主要是葡萄糖,可以理解為經由hydration來降低膽紅素的濃度。另外也盛行用黃連來治療新生兒黃疸。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乾燥根莖。各種黃連主要均含小蘗鹼,又稱黃連素(berberine)含量5.207.69%。其他尚含Coptise Worenine Palmatine Jatrorrhizine, 這些鹼的含量均各在0.5%以下,由於它們有相似結構,統稱黃連生物鹼。筆者曾經聽過內科的前輩用berberine來治療急性腸炎效果不錯。小蘗鹼有利膽作用,增加膽汁形成,使膽汁變稀,對慢性膽囊炎有良好作用。對胃黏膜潰瘍有修補作用,所以自古有黃連厚腸胃之說,但是需小量才可以。黃連在中醫裡歸類為清熱燥濕藥,其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及殺蟲。所謂清熱燥濕藥,類似西醫的抗生素的概念。

黃連素會和膽紅素競爭體內的蛋白質,和它結合,把已和體內蛋白質緊緊結合的膽紅素置換(移置),使膽紅素游離體內,進入腦部和腦核細胞結合,引起核黃疸,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所以我們小兒科醫師應該反對新生兒服用黃連及其他來源不明、藥性不明的藥物。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讓G6PD酶素缺乏症的嬰兒服用黃連,它所含的小蘗鹼或黃連素會引起急性溶血,體內大量紅血球破裂,出現嚴重黃疸以及核黃疸,傳統醫學屬急黃範疇。

嬰兒哭鬧不安---八寶散
會使用到八寶粉是因為初生嬰兒常會哭鬧不停,家中長輩會用八寶散塗在小孩口中,讓寶寶安靜下來。在傳統正式的中醫方劑學裡面,其實是找不到八寶粉或八寶散、奇應丸這些方劑。它可能只是盛行在台灣民間,八寶散可說是台灣中醫文化下的特有產物,常用的八寶散,大致上由熊膽(業者以豬膽取代熊膽)、麝香、朱砂、琥珀、牛黃、珍珠等藥材所組成。有些藥房甚至還會隨性加入其它的單味藥材。朱砂、琥珀、珍珠在中醫歸類均屬於重鎮安神藥,麝香為芳香開竅藥,牛黃為清熱藥中的清熱涼血藥,熊膽為清熱藥中的清熱瀉火藥。依中醫典籍記載,琥珀為樹脂類藥物,不但能鎮靜安神,還有治療驚風癲癇作用;而牛黃其實是牛的膽結石,也有鎮靜止痙、生肌斂瘡功效;麝香是成熟雄麝(鹿科動物之一種)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可以開竅醒神。

八寶散在臨床上最引起爭議之處,便是它含有朱砂這味主劑,中醫認為,服用朱砂有明顯的鎮靜安神作用。衛生署曾多次查獲八寶散含有重金屬事件,問題便出在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如果在製造過程中不夠嚴謹,便很容易引起重金屬超量的問題。依照中醫的說法,炮製朱砂,本當依據中醫古傳的藥材炮製法----「水飛法」的製藥技術,一遍又一遍地自礦石中萃取質地純正的朱砂,如此晒乾製成的藥粉,便不會有含重金屬的問題了(筆者對這樣的說法仍然存疑)。但這種古老又矌日費時的製藥法,自然使朱砂的成本難以降低,因此有些不肖業者乾脆把原礦石用高速打粉機直接磨成粉,以求降低成本圖利。這種速成法製造出來的朱砂粉,由於在機器打粉過程中會產生高熱,促使含劇毒的水銀大量釋出,導致服用者在血中出現高濃度的重金屬,產生肝腎機能損傷及中毒現象。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公告自9451起,全面禁止中藥房[]、中醫診所將朱砂調製、調配在內服及外用中藥方上。

小孩子出現哭鬧不安等症狀,可能有種種的原因,不管是醫師或父母,重要的是去找出小孩哭鬧不安的原因,就像小兒發燒,背後一定有它的原因,而不是你吵,我就想辦法讓你不吵,這樣掩蓋了病情,可能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哮喘---三伏貼
話說從頭,古代中醫將致病的因素,只簡單分為三種:有外因六淫(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有內因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不內外因包括飲食不節、勞逸損傷、外傷、寄生蟲等。從這樣的致病原因分類,可以體會出中醫「天人合一」觀點 (人類的身體健康,隨時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哮喘,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古人認為哮喘是寒邪伏於肺(指六淫中的寒邪,長期蟄伏在體內所致,可以理解為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狀態)

三伏貼選擇在三伏天,使用辛熱的藥物(用來對付蟄伏的寒邪),貼在特定的穴位上來治療哮喘,甚至其他過敏性疾病。所謂的三伏天的,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古人認為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經絡氣血流通,最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這個就是所謂「冬病夏治」觀念的由來。

三伏天的決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三伏貼本來是選擇在特定的三伏天來作治療,現在已經擴展成幾乎整個夏季都可以做三伏貼。

選用的藥物如益元膏組成:白芥子5錢、元胡5錢、甘遂3錢、細辛3錢、冰片1錢、甘草1.5錢,研成細末,(或藥物:白芥子三克、細辛零點六克、胡椒一克、白附子一克,共研細末)以薑汁調成膏狀,揉成小丸。將益元膏六小塊如黃豆、綠豆大(視年紀大小而定),分鋪在直徑約五公分的蠟紙或玻璃紙上,
貼於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穴、或定喘穴,再用膠布固定。先每次貼3小時試試看,適應之後4(~6)小時,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皮膚受傷(局部發炎反應)。每個星期做2-3次,總共十次為一療程,連續貼3(~5)年。所選的穴位位於人體背部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雖是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卻是依脊椎神經節分佈,醫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完全與足太陽膀胱經無關。至於定喘穴,在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是經外奇穴,顧名思義本穴有平定哮喘發作的作用,故名定喘。中國字很奇妙,筆者常常開玩笑說,定喘這個穴道,扎下去一定會喘,所以叫定喘。至於三伏貼的效果,雖然目前非常風行,但在沒有進一步完整大規模的研究之前,筆者持保留的態度。



我要變成林書豪”---轉骨方
要了解轉骨方,一定要先從中醫的基礎理論說起。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可說是中醫三大理論基礎。其中的臟象學說,就是轉骨方這個觀念的源頭。要順利轉骨長大成人,必須注意腎(系統),概念上隱含著人體最原始的生命力(所以又稱「先天之本」),並不只是現代解剖學所描述的腎,而是包括了現代醫學的生殖、內分泌、骨骼和神經系統等各方面。及注意脾(系統),類似西醫的消化系統。


事實上,傳統正式的中醫方劑學,是找不到一個特定名稱為轉骨方的方劑。轉骨方調配依照中醫理論強調「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脾為後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也就是說:「腎」(系統)的精氣在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上有決定性作用。「脾」(系統)與肌肉生長、豐腴消瘦有關。每個中醫師自行發揮,大抵用藥不出於以下範圍:1.補腎壯骨強筋藥材,包括杜仲、續斷、牛膝、菟絲子、肉蓯蓉等2.健脾益氣則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以上為核心用藥,其他的隨證加減。至於適合轉骨開始及結束時間,男孩最好在開始變聲後,女孩以初經來潮前後最適合;可以一直服用到男孩18歲,女孩16 (西醫觀點:生長板癒合時) 。一個月二至三次服用,持續三個月,每年春天(或春夏交替之際)及立秋,進行兩次。其實以目前大家的生活水平,營養狀態,已非古代所及。筆者的看法是這些處方可以增加腸胃對營養的吸收,偶爾為之,可矣。若長期服用,則須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