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這個文章系列,起源於幾年前看過的一篇國外文獻,是關於「營養品與皮膚年輕化
」。文章中對於維生素及一些抗氧化物,做了綜合性的討論。至於原文的出處,已經忘了。
以下是文章的內容:                                                            周小兒科 周敏郎醫師

營養品與皮膚年輕化
摘要:使用營養品包括維生素、抗氧化物,來加強皮膚的年輕化。這個現象存在已久,在查驗這個領域最新的文獻中,發現大部分被討論的事,並沒有被嚴謹的檢視跟研究。所謂支持使用營養美容保養品,均來自(偏愛性的)推薦、假想、推論及模糊的語言。本文提供一個目前營養美容保養品市場的鳥瞰,及(強調)證實(目前)缺少科學數據的佐證。

介紹
皮膚照護的最新趨勢是使用食物及口服添加物來產生看的到的好處。健康的皮膚其實來自一個健康的身體,所以它可以被人體吃進去的食物所影響:包括維生素及抗氧化物。因為食品添加物及局部使用保養品,能同心協力讓效果更顯著,這個抗老化的過程,被稱為“由內而外”。雖然人們相信良好的營養是身體健康、皮膚美麗的關鍵;但沒有一個雙盲試驗去證實這個觀念。食物中含有一些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讓生命活動運轉順利。但服用大量的這些物質或塗抹在皮膚上,是不是更能增進健康則從來沒有被證實過。但依據由內而外的思維所製造的產品充斥整個市場。因為食品被認為是安全的,而且也不貴,而由內而外的觀念也被廣泛接受且吸引人。
這個由內而外的想法,已經發展出一個新的產品類別,被稱為營養美容品。這個名稱,可以跟其他同樣模糊的名詞一起使用,來稱呼一些定義不清晰的產品類別。如:CosmeceuticalCosm代表cosmetic,即美容的意思;加上eceutical代表phama,即藥用,一種產品號稱具有美容及藥物治療的效果。次之為Nutraceutical,一種口服添加物,號稱可以產生比傳統維生素,更多的健康效果。最後nutricosmetic,用來形容那些口服及局部使用能產生營養及美容雙重效果的產品。在有些例子,這意味著乳霜(cream)被包裝成具有可吸收性來販賣。這到底是個有用的概念?還是市場行銷扭曲的手法?

本文檢視使用營養品加強皮膚年輕化的效果。本文的論述包括最新的文獻,但發現大部分的資料沒有被嚴謹的研究。擁護使用這些營養美容品,通常來自(偏愛的)推薦、假想、推論及模糊的語言。所以這篇文章應該被視為,是對目前營養美容市場的鳥瞰,而非科學性的事實。這篇回顧性的文章,由維生素開始,然後檢視抗氧化物,包括類黃酮及多酚類。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人體內的Internet---談中醫的經絡、針灸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往事如煙
針灸能風行全世界,應該回溯到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看到他們用針灸麻醉開刀,大感驚訝。經過媒體報導之後,蔚為風潮。另有一說,19717月下旬,一位叫占士羅斯頓(James Reston),紐約時報的記者。因要報導中美建交,到北京去,但突然患上急性盲腸炎,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盲腸切除手術。手術後第二日晚上,他胃部脹痛,一位叫李春源的針灸醫師在他雙膝部和右肘部扎了三針,加上肚上用灸條,結果二十分鐘後症狀全消。羅斯頓在紐約時報記載了這事,自此引起美國人對針灸的興趣。
針灸流行的那個年代,筆者應該是醫學系大一的學生吧(請不要推算我的年齡,年齡是女人的秘密,也是男人的秘密)。因為左腳踝在成功嶺受訓時受傷,又未獲妥善的治療,自此之後留下後遺症----即腳踝的關節運動受限。有一天突發奇想,找了一位針灸老師扎針,這是人生第一次,扎完針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就是感覺到很有進步,整個關節輕鬆好多,但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的療效,邊際效用就遞減了。有了這次經驗之後,我就四處拜師學藝。當年台中803軍醫院,有位針灸高手,我曾看他扎球後穴(經外奇穴,顧名思義,目的在刺激眼球後面的視神經),很長的一根針,的一聲就扎進去了,不流血,我在旁邊看的瞠目結舌,心驚膽跳。另外一次親眼目睹針刺的威力,有一次老師示範扎風池穴。這位老師也是高手,素負盛名,一針下去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看到學員臉上冒出豆大的汗珠、有點頭暈、想吐(暈針)。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確定針刺有部分的機轉,是透過自律神經完成的。

從放血到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的前身,ㄧ般認為是砭石。這是尖的石塊,中國古代用尖石當作針或手術刀治療病患。最初是用於刺割瘡、放膿按摩熱熨,後來棄砭石而改用針。今天「針砭時弊」這個成語,也暗有「治病」的意味。日本學者Kuriyama曾細心地對照了傳統中醫學和希臘醫學的觀念,發現同中有異。在古代,中西的針刺療法頗有共通點。例如,在希臘醫學的著作裡,選取不同的體表部位放血,選取血管是按內臟病灶診斷作決定,認為體表各部位與內臟功能有特殊的對應關聯。這與中醫學說「以表通裏」的臟腑和臟象學說的思路相近。




經典裏的俞穴與經絡
陰陽相貫(表裡相合)、如環無端(循環貫注)

「經絡」原初只是大小血管(包括動、靜脈)的統稱。經是大血管、絡是眾多無名的靜脈網絡 (經者,徑也;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 <靈樞˙九針十二原>初次提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這裡明言注重調理血氣功能,已不只限於放膿和退熱。理論的要求令血管經脈漸變為半實物半抽象的「經絡學說」19721974年間,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考古發現三座古墓,其中第三座有許多西漢的帛書、竹簡,包括一批已佚的醫書。與<靈樞˙經脈>篇的「十二經脈」比較,馬王堆醫學卷的「十一脈」的特點是:
1.      馬王堆醫學二卷<脈灸經>沒有手厥陰經。<靈樞>「十二經脈」中的「手厥陰」心包經顯然是後來才加入古代經脈學說的。中醫的五臟本來就沒有「心包」這一臟。
2.      在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十一脈的血流全部向心而行,沒有血氣循環觀念。<靈樞>「十二經脈」的流向是六條向心臟、六條離心而行。向心和離心的經脈數目相同,互相銜接,才能滿足「如環無端」的血液循環理論。這顯示了<靈樞>的解剖和生理觀念比馬王堆醫學進步。
3.      在馬王堆醫學中,十一脈與五臟六腑並不配對。<足臂十一脈灸經>只有兩條脈與心、肝相連繫(人體內心與肝的主要血管最大,這應是基於解剖所見)<靈樞>的「十二經脈」把經脈與臟腑相配對,內外結為網絡,經脈與臟腑相通,創造出內容較豐富圓滿的理論(1,4)


 















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如表1)經脈,經脈包括了十二經脈(亦稱為正經),和奇經八脈。附屬於十二經脈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謂正經,即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總稱。合為十二條經脈,故又稱「十二經脈」,亦謂「十二正經」。因受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經絡也分陰陽,循行在肢體內側及胸腹部者屬陰經,循行於肢體外側及腰背部(太陽曬到的位置)屬陽經。陰經陽經各六條,而每條有其聯繫的臟腑,陰經連內臟,陽經連六腑,左右對稱。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規律。《靈樞˙逆順肥瘦》中說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十二正經,由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又回到手太陰肺經)。十二經別(「別」是「分支」的意思)(深入臟腑深部)是從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裏的支脈(經別是行於深層又上下直行的經脈,請留意,與行於淺層同為十二經脈分出之支絡的絡脈不同。)。十二經筋(主管關節運動)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十二皮部(相連皮膚)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有正經,就有不正經。像我這個人就不正經,啊!講錯了,不正經應該叫奇經。奇經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蹻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奇經八脈交錯於十二經之間,也有一定的循行路線,但它分佈不如十二經那樣遍及全身,如人體上肢就沒有奇經的分佈;其走向,除了帶脈環行腰際、衝脈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餘皆由下肢或少腹向上行走。此外,奇經八脈之間無所謂陰陽表裡關係,除了督脈以外也不直接與臟腑絡屬。這些都是奇經之所為「奇」的主要原因。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有自己的獨立腧穴外,其他六條經脈的腧穴都寄附於十二正經與任、督脈之中。古人認為其由溝渠池塘(滯洪池的概念)而對氣血有調蓄作用,同時還可進一步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督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督脈又行於脊裏,上行至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因此與腦、脊髓和腎關係密切。由於這些關係,有人認為督脈具有如西醫學的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功效。任脈多次與手足三陰經及陰維經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又稱「陰脈之海」。此外,任又與「妊」意思相通。衝脈有總領、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稱「十二經之海」,又稱為「血海」,同時與婦女胞宮血供應、月經有密切關係。帶脈約束聯繫縱行於軀幹部的諸條足經,並有固護胎兒和控制婦女帶下的作用。陰維脈、陽維脈,聯繫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裏。陰蹻脈、陽蹻脈,主持陽動陰靜,共統下肢運動以及寤寐(醒和睡,常用以指日夜)



絡脈可分別絡、浮絡和孫絡三類。別絡也是經脈較大的分支(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於淺層的支脈。請留意“淺層”這兩個字),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分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其發出處的命名,別絡有加強表裡兩經在體表聯繫的作用。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如皮膚表面,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則是再細分,數不盡的絡脈(2)

尋找獨特的經脈實體
針灸在中醫裡面,算是最有條理、最有規則性。所以在針灸與西方醫學接軌方面過程是比較順利的。西醫裡面的復健醫學、疼痛醫學、麻醉學接受了針灸學的「針刺療法」(acupuncture),部分亦作為一種物理治療方法,「灸法」(moxibustion)則仍被拒諸門外。

人體的皮膚表面就像一幅地圖,皮膚區與神經節有內在的關連。由脊髓背根神經節供應的皮膚區,稱為「皮節」(dermatome)。那麼,針灸的機理,可能便是刺激皮節,反方向對與該脊髓神經節相關的內臟發生作用。例如針刺腳底「湧泉穴」,皮節是Sacral段的S1,而S1神經與泌尿功能及性功能相關,這便可以解釋中醫「湧泉穴」在這些範圍的治療作用。但是解剖學教授會說:「很多人已經這樣想過了,如果針灸的機理是這樣簡單就好了。」

在中醫學裡,「經脈(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並稱,它們面對現代解剖學的挑戰也相似。刺激俞穴可以調節生理狀態和紓解病狀,這些功能大多不是在針刺的部位發生的,有遙距與整體的調節作用。經脈的本源是血管,血管卻不能解釋這些遙距反應。經脈到底是什麼生物結構?無論應用解剖學、組織學、99mTc同位素追蹤研究及皮膚「低阻抗點」循經研究,尋找獨特的經絡實體結構,結果都是失敗。

身體的經絡系統,有如地圖上的經緯線(即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虛線)。在這種理解下,西方學者對經絡的看法,多從已知的神經系統、血管和淋巴系統來解釋。有人指出,十二經脈與周邊神經關係密切,如手太陰肺經循行線與肌皮神經的前側束(anterior branch of musculo-cutaneous nerve)相近,手少陰心經與尺神神經(ulnar nerve),手厥陰心包經與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對稱等,甚至背部膀胱經的內側循行亦與交感神經幹在體表的投影十分接近。另有學者指出,經脈循行路線與血管和淋巴系統的路線有多疊之處,尤其在手腳位置。有外國學者研究,認為近年流行的壓痛治療法(trigger point therapy)中的壓痛點,有七成與中醫的穴位對稱.故相信中醫穴位的實質便是壓痛點,只不過是加上了陰陽五行的哲學,和用壓痛點治療內臟痛而已。


實踐中的俞穴(不執著理論、臨床重實效)
五輸穴,“輸”有轉輸的意思,是十二正經分佈在關節以下的五類腧穴的統稱。《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經氣在人體四肢運行就像水流一樣從小到大,將「井、滎、輸、經、合」這五個特定穴按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意味著經氣在四肢運行的節點。井穴分佈在指、趾末端,似水之源頭(“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為經氣所出;滎穴分佈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經氣似涓涓小溪(“滎”的意思是迂迴的小水,像山溪細流。)輸穴分佈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似水流由小變大,經氣漸盛(“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經穴多位於前臂或脛部,似大江大河,經氣盛行(“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似江河入海,經氣充盛入合於臟腑。(“合”喻做江河之水匯入大海。)“五輸穴”在一條經絡中的功能,就像是一個公司裏不同部門主管的作用,當您跟某公司需要有業務往來,您必須找對部門主管,五輸穴類似這樣的意義。五輸穴主治病證各具特點:井穴可治胃脘部痞滿,滎穴多用於熱病,輸穴主治關節痛,經穴以療咽喉病,合穴適於腸胃病的治療。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即是此意。

十二原穴,十二經脈在四肢各有一原穴。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陽經較長故有一原氣留止之原穴,而陰經則以五輸穴的俞穴作為原穴。八脈交會穴,十二經脈和奇脈八脈常相互交會,因此便有一穴同屬兩經者,即為「八脈交會穴」。難經還提出了「八會穴」的概念,意謂此八穴對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各有重要的作用。

「經脈學說」甚至比「臟腑學說」更繁複得多。中醫雖然尊奉經絡理論,但在臨床上卻多是靈活地取穴應用,並不受其所屬的經絡局限。許多「素負盛名」的穴道如:內關、合谷、足三里,都有多臟腑多種病症的治療功能。此外,位於人體背部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雖是位於膀胱經上,卻是依脊椎神經節分佈的,醫治五臟六腑疾病,完全與膀胱經無關。另外五臟六腑在胸腹各有一特定穴位,稱之為募穴(募,有募集之意)募穴同背俞一樣,主要是根據其迫近(接近)於某一臟腑的位置來確定的,因此並不僅限於本經;在診斷和治療臟腑病變上也有同樣的實用價值。絡穴,絡脈在由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個俞穴,稱為絡穴,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皆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的絡穴鳩尾,督脈之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郄穴,郄穴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各臟腑經氣深聚的地方。它可以治療本經的急性疾病,十二正經各有一個郄穴,再加上陰維、陽維、陽蹻、陰蹻各有一個郄穴,全身共有十六個郄穴重實效不執著理論,在臨床針灸素來如此,可能在<內經>時代已經如此(3)


針刺療法的現代化之路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採用針灸治療的病症只有43種,確認針刺麻醉在常見的手術效用穩定的僅2030種。這與中醫自信有效的數目相差甚遠。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證據醫學標準,效果確認為顯著的,更只有不到10種。雖然有此差異,最少有一部份課題通過了這嚴厲的一關,令針刺療法的客觀可信性提高(4)

既然證據醫學告訴我們只有幾個穴道療效是顯著的。以上林林種種有關經絡理論的部份,套句徐志摩的詩偶然”-----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所以您只要記得以下幾個臨床上療效確實的穴位也就夠了。中醫相傳好幾個歌赋,其中以四總穴(傳統的)、十總穴(現代的)、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最為出名。馬丹陽,這個人您可能沒聽過。沒關係!讓我為您介紹一下,您馬上就記得了。他就是馬丹娜的哥哥,對不起!這是我亂講的。他是明朝的著名的醫家,因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發展了十二個穴道,在《針灸大成》中稱之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這些歌賦的內容如下。四總穴: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十總穴: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內關心胸胃,脇肋尋支溝,外傷陽陵泉,婦科三陰交, 安胎公孫求,阿是不可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幾乎可用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就是說雖然有三百六十個穴之多,不出這十二個穴,只要補瀉的處方正確,就什麼病都能治了。而且還說治病有如神靈,應手即愈,就像用熱水潑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還說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傳授的。因此,針一扎進穴道,連金鎖都可以打開。關於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個人所蒐集的中醫書籍中寫得最好的是「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內的一篇文章: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註解,有興趣的前輩可以參考(5)。另外經穴的圖譜,個人所蒐集的圖譜中,畫得最好的是日本人木下晴都所著「臨床經穴圖」,這本圖譜的特色是採用局部解剖的方式畫圖(大部分的圖譜多採用系統解剖方式畫圖),並且充分發揮日本人龜毛的特性,畫得非常精細,銅版紙印刷,令人愛不釋手(6)


結語
中醫常以「五行學說」作為理論的基石,有人因此以為攻破五行學說與臟腑經絡學說,就可成功地砸爛中醫學的基石。然而,這種想法是不成立的,例如擊破五行學說,並不會令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失去臨床價值;駁倒經絡學說,也不能否定針灸的療效。倒是臨床有一個小叮嚀,古人很早就說:「胸背薄如餅,腹部深如井」,就是在形容胸背部位下針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否則容易引起氣胸。

最後心中仍有兩點困惑,提出來請教諸位賢達前輩。其一,雖然勉強承認經絡的循行路線是一條不存在的虛線,但是觀看古書中的經絡圖,看起來不像是隨意亂畫的,心中仍然好奇這些經絡路線是如何畫出來的?其二,筆者注意到十二正經當中只有手陽明大腸經,有分支繞至上唇鼻中央督脈的水溝穴(人中),然後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別至鼻孔兩旁(迎香穴)。亦即只有手陽明大腸經越過中線,繞到對側是否暗示古人已經發現,經由脊髓而傳至腦的神經衝動,交叉方式進行,即錐體交叉(pyramidal decussation),可是翻遍醫書,沒有一本對此做進一步的探討與說明。

參考資料
1.楊甲三:針灸學(),未載版次,台北市,知音出版社,199614-17.
2.朱邦賢:中醫學三百題,初版,台北市,建宏出版社,1998129-152.
3.黃維三:針灸科學,初版,台北,正中書局,1997210-234.
4.區結成:當中醫遇上西醫,初版,香港,三聯書店,2004132-143.
5.黃維三: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初版,台北,知音出版社,1997315-349.
6.木下晴都:臨床經穴圖,未載版次,台北,培琳出版社,19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