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營養品與皮膚年輕化
什麼是葉黃素(Lutein)

老年性黃斑性病變AMD

葉黃素(Xanthophylls)是六百種天然類胡蘿蔔素的其中一種,属於光合色素,分子式为C40H5602。一般在綠葉的蔬菜中可以找得到。葉黃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並可以吸收藍光等有害光線。葉黃素在植物當中以脂肪酸酯的型態存在。在葉黃素酯的皂化過程中根據摩爾比例大概1:2的葉黃素。在蛋黃和動物脂肪中也可找到葉黃素。葉黃素是一種親油性的物質, 通常不溶於水。因為在葉黃素份子中生色團有共軛雙鍵的結構,所以有吸收光線的特殊性質。 葉黃素份子中的多烯鏈很容易被光和熱做成的氧化降解,同時在酸性環境下不穩定。
動物無法自行制造葉黄素,動物體内(例如眼睛)中的葉黄素是從食物攝入的。雞蛋蛋黄的黄颜色也来自攝入的葉黄素。

葉黃素可當成天然的染色劑,因為其能吸收藍光而呈現出橘紅色。它最大的作用,是用來做為雞飼料的添加物,可以使雞蛋黃的顏色變得更漂亮。葉黃素集中在眼睛的黃斑部,所以跟預防老人黃斑退化有關聯。自從1966年之後,就有葉黃素的食品添加物,甚至有舌下噴劑的方式,給老年黃斑退化的患者使用。
若好好檢視葉黃素對黃斑部退化的好處發現證據並不確實。目前沒有公認的日推薦量,但有文章提到每天6mg。作為食品添加物的葉黃素,大多提煉自金盞花。

至於局部使用的葉黃素有無價值,效果存疑。再一次說明,缺乏足夠的證據。服用太多的葉黃素,會造成皮膚發黃(carotenodermia)。局部使用太多,會使皮膚呈現青銅色。有趣的事,給雞餵食葉黃素也會造成雞的皮膚呈現黃色,(但有人)認為以雞天然的白色皮膚,看起來更吸引人。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你的胸打結了-----談中醫的結胸證

文、圖/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看到“結”,您會想到什麼?我想到亞歷山大大帝。話說亞歷山大率領部隊到「戈迪安」(Gordium)這個地方過冬,當地聖廟內藏著一個古代傳下來的「戈迪安繩結」(Gordian KnotGordian是由地方名Gordium而成的形容詞),有預言謂誰能解開此結,便可統治天下。亞歷山大當然忍不住要試試,卻發覺此結複雜無比,連繩尾也找不出來;他一氣之下,便拔刀把繩結劈開,所謂“快刀斬亂麻”是也。後世便以「cutting the Gordian knot」來比喻用簡單直接的方法,解決複雜的難題。目前各方面規定繁瑣,動則得咎,每天開工看診,心中就有陰影,不知什麼時候,又要違反規定而不自知。有同道戲稱醫師這個行業是「犯罪率」最高、最不自由的「自由業」。撫今追昔,醫者光環不再,心有千千結,期待醫界出現亞歷山大型的英雄人物,一刀cutting the Gordian knot


言歸正傳,關於結胸一詞的來源,依收集的資料,傳統上有兩種說法。其一,「雞胸說」,指肉眼可見的突出物。.《山海經.海經》卷一記載「結匈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胸」。郭璞進一步描寫『遠國異人』之『異形』,注曰:「臆前胅出,如人結喉也。」袁珂疑為「今之所謂雞胸」。換言之,結胸的意思是指胸前突出如雞胸一般。而根據《傷寒論》對結胸證的條文提到的證如「心下痛,按之石鞕者」、「作痞」(痞為閉塞不通之意)、「心下至少腹鞕滿(硬滿)」、「病正在心下」、「心下必結」等,都顯示結胸主要發生部位在心下的部位。心下,也就是胃的位置附近。結合《山海經》郭璞與袁珂的解釋可以知道,結胸指的應是胃部膨脹、硬而且突出可見。這也剛好說明對治結胸的湯方為什麼叫做陷胸,正是要把凸出來的東西陷下去而已。其二,「邪聚說」,結胸指無形的邪熱(可以理解為發炎)結於胸中,結胸的“結”字,有凝聚之義,這裡指病邪結聚。而出現心下痛,按之硬滿的病證。《傷寒論》中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分為大、小、熱實、寒實、水、血等類結胸。大陷胸湯、小陷胸湯二方分別治大、小結胸證。成無已云:「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結胸曰『陷胸湯』」(《註解傷寒論》)。劑有大小,證有輕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熱互結之邪,如同陷陣,故分稱為「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1)。名曰陷胸,即猶京城失陷,勤王之義師也 (《漢方簡義,太陽上篇》)。筆者另提出「鏈結說」,筆者淺見認為「結胸」的「結」意指“鏈結”,是指“運動受限”(limitation of movement)。所以結胸的意思應指因為發炎反應而讓胸廓的運動受限。依其病變影響範圍大小而分大結胸證、小結胸證。

結胸證分為熱實結胸和寒實結胸,熱實結胸又分為大結胸證和小結胸證,分別用大陷胸湯或丸和小陷胸湯治療,寒實結胸用三物白散治療。本文集中在探討熱實(急性發炎反應造成)結胸的大結胸證、小結胸證(1)




小結胸證與小陷胸湯
先記住小陷胸湯關鍵字;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所謂散結,可以理解為稀釋黏稠的痰液);主治證:痰熱互結心下之小結胸證;辨證要點:胸脘痞悶、按之則痛、咳痰黃稠、苔黃膩、脈滑數實(2)。再看傷寒論小陷胸湯證的條文為: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近代傷寒名家劉渡舟,在歷代醫家註解中,最推崇柯韻伯、醫宗金鑒的註解。柯韻伯說:“結胸有輕重,立方分大小。從心下至小腹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正在心下未及胸腹,按之則痛,未見石硬者,為小結胸。大結胸是水結在胸腹,故脈沉緊;小結胸是痰結於心下,故脈浮滑。水結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黃等下之;痰結可消,故用黃連、瓜蔞、半夏以消之。水氣能結而為痰,其人之陽氣重可知矣。“《醫宗金鑒》:“黃連滌熱,半夏導飲,瓜蔞潤而下行。合之以滌胸膈痰熱,開胸膈氣結。攻雖不峻,亦能突圍而入,故名小陷胸湯。分溫三服,乃緩以治上之法也(3)

現代藥理指出,黃連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另外也可增強白血球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以及對細菌毒素明顯解毒作用,綜合而成一種廣譜抗菌藥物;另外能增加膽汁形成,使膽汁變稀,促進膽汁結合型膽紅素排泄的作用,用於治療膽囊炎。半夏增加支氣管分泌,排除痰液,並可抑制咳嗽中樞,另有健胃止嘔的作用。瓜蔞化稠痰作用明顯,並有袪痰效果,用於清胸內熱痰,尤適用於伴有胸痛之咳嗽痰多、咳嗽不爽之證(4)。現代小陷胸湯常用於治療腸胃系統及呼吸系統疾患。如:急性胃炎、滲出性胸膜炎、支氣管肺炎等。若兼見胸脅苦滿者,本方可與小柴胡湯合方,名為柴陷湯,用之得當,效如桴鼓。以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湯可治肺炎痰熱內壅,咳喘胸痛之症(5)。有醫家煞死在“正在心下”這幾個字(其實古人用字遣詞,並不精確),再加上按之則痛,認為小結胸湯證是胃炎的症候,但在臨床上,此方治急性胃炎,效力恐不大(6)。筆者認為由方劑的組成來看:方中以瓜蔞為君,清熱化痰,理氣寬胸,通胸膈之痺。以黃連、半夏為臣藥,取黃連之苦寒,清熱降火,開心下之痞;半夏之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結。兩者合用,一苦一辛,辛開苦降,與瓜蔞相伍,則潤燥相得,清熱滌痰分明是呼吸道用藥(7),再加上現代處方時常與小柴胡湯或麻杏石甘湯合用,,可以推斷小結胸證是胸腔系統的感染症。

大結胸證與大陷胸湯
先記住大陷胸湯關鍵字,功用:瀉熱逐水;主治證:水熱互結之大結胸證;辨證要點:心下至少腹硬痛拒按,便秘潮熱、舌燥渴、脈沉緊(2)。再看傷寒論條文有: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傍晚)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硬滿庝痛拒按),大陷胸湯主之 (8)(12)。近代傷寒名家劉渡舟,在歷代醫家註解中,最推崇尤在涇的註解。尤在涇說: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觀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謂;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胃為都會,水穀並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雜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胸。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樸;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且大承氣先煮枳、樸,而後內大黃(大黃後下,可提高、增強瀉下作用);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後內諸藥。夫治上者制宜緩,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熟則行遲,蓋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3)。尤氏將大陷胸湯與大承氣湯的作用及主治,對比分析,清晰明瞭,二方均用硝、黃,而所異者,一用甘遂,一用枳、樸,故主治功用各別(9)。從此體會「陽明病」的病位在胃腸之中,是燥屎結聚;「結胸證」在胃腸之外,是熱與水的結合。


現代藥理指出,方中大黃、芒硝能增加腸胃蠕動、增加胃腸道容積、改善血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甘遂的主要成分含大戟乳脂,而大戟乳脂在腸內的衍生物具有類似巴豆酸的作用,即對腸粘膜有強烈刺激,能引起炎症充血和蠕動增加,從而造成峻瀉。三藥合用,瀉下之力更猛,為強烈的瀉下劑(5)。本方力專效宏,為瀉熱逐水散結之峻劑,中病即止,故原書用法指出:“得快利,止後服”,以免過劑傷正。此外,如平素虛弱,或病後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其中要角---甘遂,性味:苦、甘,寒;有毒。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甘,謂甘水也,指一種質地優良的水。遂,是指田間排水的小溝。甘遂,本意謂甘水自水溝隧道中排泄而出(10),仔細了解中藥命名的由來,更能意會中藥的藥理作用。甘遂是苦寒有毒的,不過甘遂的瀉,是去經絡隧道之間(可以理解為西醫的組織間液)的水,實際上從臨床來看,甘遂瀉水的力量最猛,上至於胸,下至於腹,而且它有兩個去路,它不僅是從大便而出,而且還可以使水從小便而出。因為大陷胸湯證不是食積,不是腸中糟粕,而是水飲,所以用甘遂去水,而且甘遂兼能去食滯,這就是甘遂的特點。還要注意服法和用量,甘遂一般都碾成粉末,若煎服作用很小,如果甘遂經常用,可以有耐受性(11)

早就有人提出:大結胸證與西醫的急性腹膜炎概念相似。急性腹膜炎乃因感染、外傷或化學刺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是腹部急症中較常見的危險病症。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壓痛、腹壁肌肉緊張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狀;腸蠕動音減弱或消失,以及發熱、脈數和白血球計數增高等全身感染的反應現象。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以筆者小兒科系較為熟悉的兒童腹腔內感染而言;(以下是感染控制雜誌第十五卷第六期“兒童腹腔內感染的定義、診斷及治療” 一文的部份摘要)感染性腹膜炎可依感染發生的病理生理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腹膜炎。原發性腹膜炎的真正發生機轉還不是很清楚;現在相信經由血行性散佈的途徑是最有可能,因為在這類病童的血液及腹腔內培養常分離出同樣的細菌;治療原發性腹膜炎的方法包括適當及積極的生理性支援,加上外科的會診及抗生素的使用。次發性腹膜炎是指腸道或腹腔內臟器破裂形成膿瘍、缺血性壞死或因穿刺傷導致腸內細菌跑到腹腔內造成感染。在孩童,最常引起次發性腹膜炎的原因為急性闌尾炎。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腸套疊、腸扭結(volvulus)、腸阻塞、腸子曾動過手術或是美克氏憩室破裂、發炎性腸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或缺血性腸炎造成的併發症等。次發性腹膜炎病人的處理可能須要馬上緊急手術來控制污染源,把腹腔內的膿瘍引流出來或移除壞死的組織,血塊或腸道內的內容物。理學檢查時病童通常不太敢動,這一點呼應筆者認為胸所傳達的意義是limitation of movement。西醫治療腹膜炎,簡而言之,必需尋找潛在病因、適當及積極的支持療法、抗生素治療、必要時手術介入。由這個觀點切入,中醫治療大結胸證,卻是以強烈的瀉下劑(大陷胸湯)治療。其中原由,令人不解。恐怕無法治療腹膜炎,而且置患者於險境之中。中醫也知道此方乃峻瀉之劑,故書中殷殷告誡“得快利,止後服”。




1 小陷胸湯與大陷胸湯的比較
方名
小陷胸湯
大陷胸湯
功用
清熱化痰
泄熱逐水
病機
痰熱互結
水熱互結
主證
胸脘痞悶
按之則痛
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
組成
半夏(除痰)
甘遂(逐水)
黃連(清熱)
大黃(泄熱)
瓜蔞(潤下)
芒硝(瀉下)
目標區
胸腔
腹腔

小陷胸湯與大陷胸湯的比較
一般方劑學的書,只會把小陷胸湯跟清氣化痰丸做比較,因為同屬於清熱化痰的方劑;也只會把大陷胸湯跟承氣湯系列一起比較,因為均屬於瀉下劑中寒下的方劑。筆者嘗試把小陷胸湯與大陷胸湯的用藥組成,兩兩對比列表(1),更可以證實筆者的推論,除了病勢的緩急之外,小陷胸湯是針對胸腔而設;大陷胸湯是針對腹腔而設。小陷胸湯中醫典籍稱其「清」熱、「除」痰、「開」結;而大陷胸湯稱其是「泄」熱、「逐」水、「破」結。這三組動詞,清和泄相比,除和逐相比,開和破相比,一個和緩,一個峻烈,所以就區別出來大小。小陷胸湯由半、黃、瓜所組成,半是半夏,黃是黃連,瓜是瓜蔞(瓜蔞不同於瓜蔞仁,為瓜蔞實未成熟時採摘整個切片曬乾連皮帶仁,全瓜蔞有散結的作用,凡是瓜蔞皮、全瓜蔞,包括天花粉,就是瓜蔞根,都有散結的作用)。大陷胸湯由遂、大、芒所組成,遂是甘遂,大是大黃,芒是芒硝。看看半夏的除痰作用和大陷胸湯中甘遂的逐水作用相比較,半夏當然是和緩的,甘遂當然是峻烈的,一峻一緩。小陷胸湯中的黃連的清熱和大陷胸湯中的大黃的泄熱相比較,一個和緩,一個峻烈,一個小一個大,小陷胸湯的瓜蔞潤下除痰和大陷胸湯中的芒硝軟堅瀉下相比較,一個和緩,一個峻烈,所以這就體現了方名有大小,藥物作用有強弱。除此之外,由藥物的組成可以推論,小陷胸湯是針對胸腔而設,大陷胸湯是針對腹腔而設。

結語
所謂熱實結胸,「熱實」翻成白話意指『急性發炎反應』;『結胸』翻成白話意指『胸廓運動受限』。又分為大結胸證和小結胸證,從現代醫學觀點而言,小結胸證應該是屬於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影響到胸膜時,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或麻杏石甘湯治療是合理的,有醫家煞死在“正在心下”這幾個字,再加上按之則痛,認為小結胸湯證是胃炎的症候,但在臨床上,此方治急性胃炎,效力恐不大。大結胸證,應該就是腹膜炎,對腹膜炎中醫以峻瀉之劑來治療,以醫理來說,恐怕是不合理而且危險的。


參考文獻
1 洪文旭:方劑名稱由來,初版,臺北,立得出版社,199519.
2 崔美琪:方劑學精講,初版,台中,澤偉出版社,199699391.
3 劉渡舟:劉渡舟醫學全集,初版,臺北,啟業書局,1998588-592.
4林鉅超:中藥匯通,五版,台南,大春中醫雜誌社,199651291298.
5 楊維傑:實用中醫方劑學,八版,臺北,志遠書局,1994237118.
6 張公讓:衷中參西錄醫論篇第一卷,臺北,瑞生出版社,19779-11.
7 喬模:內科名方,初版,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6-79.
8 林培明:傷寒論對譯,初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34-37.
9 聶惠民:經方方論薈要,初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73-175.
10 趙存義:本草名考,初版,北京,中醫古藉出版社,2000124-126.
11 王綿之:中醫方劑學十九講,初版,臺北,相映文化,2006117-118.

12 李培生:傷寒論,臺北,知音出版社,199517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