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宮「本五臟」-------談中醫的五臟原型及人有二個大腦

宮「本五臟」-------談中醫的五臟原型及人有二個大腦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原載台灣醫界20184月份P.58~P.63(2018,Vol.61,No.4 P.219~P.224)

這一條是什麼?
這件事情發生在我當實習醫生時,印象太深刻了。我確信哪一天我老了,患了失智症,什麼事情都忘了,這件事情我決不會忘記。事情是這樣子的,當年是在台北馬偕實習,輪到耳鼻喉科時。有一天「運氣」超好的,跟了一個鼻咽癌radical 的大手術,糟糕的是前晚才值班,幾乎沒睡。我記得早上就進開刀房,您是知道的,開刀房非常忙碌,主刀的醫師壓力大,所以都會有一些背景音樂,緩和情緒。隨著開刀的進行,我的腳又酸又麻,體力漸漸不支。老實說以當年實習醫生的水準,也看不懂主刀醫師的刀法,只覺得在那邊拉鉤,又累又無聊。漸漸的,我發現旁邊的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也漸露疲態。不知不覺也已經過了中午用餐的時間,這時主治醫師夾起一條tissue,說話了:「這一條是什麼?答對的人,可以下去吃飯」。

我瞄了一眼,(這麼多年了,我都還記得答案),馬上回答:「舌下神經」。主治醫師看了我一眼,眼中有些許讚賞的神色:「intern可以下去吃飯了」。可是當年醫界倫理觀念濃厚,我心中想,總醫師、住院醫師等前輩都還在開刀,我小小的一個實醫師怎麼好意思自己下去吃飯(雖然我答對了,主治醫師恩准我下刀),決定勉強繼續撐下去(老實說,只過一分鐘時間,我就後悔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終於可以下刀了。覺得精疲力盡,完全被掏空了,下刀那一刻,我決定這輩子一定不要成為外科系統的醫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多年之後,我聽說有這麼一個故事。同樣的,也是開刀房的場景,忙錄的醫護人員,溫柔的背景音樂。但是實習醫生是位女同學,同樣的「大刀」,同樣地在兵疲馬困時。主刀醫師抓起一條tissue,問:「這一條是什麼?」,只見女實習醫師欲言又止。主刀醫師一直鼓勵她:「妳說沒關係!妳說沒關係!」,只見女實習醫師含羞帶怯,一抹嬌羞,囁嚅:「-------」,仍然沒有說出口。主刀醫師再度鼓勵她:「妳說嘛,妳說嘛,沒關係」。
----------------
----------------
終於,
女實醫師鼓起勇氣,大聲說出:「這一條叫做愛你在心口難開
據說當時全場笑翻,手術差點無法繼續進行。
(以上情節,如有雷同,必屬虛構。)

以上的笑話是典型的雞同鴨講。事實上中醫與西醫之間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中醫的五臟六腑名稱雖與西醫一致,但所代表的內涵大不相同。中醫把人體所有的生理活動分配在心、肝、脾、肺、腎五個系統,中醫的術語叫臟象學說(或藏象學說)。換句話說,就是五分法。以西醫的觀點,人體的功能何其複雜,若只能硬分成五個系統,必然顯得荒謬矛盾。中醫的語言隱晦模糊,本文嘗試釐清中西醫之間臟腑觀念的異同。中醫歷史源遠流長,這中間自然產生不同的學派 ,如金元四大家,即劉完素火熱說子和攻邪說李東垣脾胃說朱震亨養陰說。其中以李東垣,筆者最為欣賞,他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善於溫補脾胃之法,世稱“補土派”。中醫有所謂的「脾為後天之本」(中醫的脾相當於西醫的消化系統),所以筆者強調以脾為臟腑中心的思想。這個想法與Heribert WatzkeTED網站”The brain in your gut”相映成趣。他認為人體有兩個腦,一個是我們熟悉的大腦,一個是隱藏在腸胃道的腦。
宮「本五臟」 (臟象學說)
多年前,有一次逛某夜市,見一虯髯客高踞於一堆舊書之後,身上掛著一個牌子,上書:「山本五十六」。我心中一驚,什麼時候日本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投胎賣起舊書來了。定睛一看,牌子上寫的其實是:「三本五十六」,意思是隨便撿選三本舊書,計價五十六塊。這位舊書攤老闆玩了一個文字遊戲,令人印象深刻。同樣的,我也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宮「本五臟」(宮本武藏),宮本武藏被稱為「日本劍聖」、「不可戰勝的武士」,最耳熟能詳莫過於他和佐佐木小次郎在小倉船島決鬥,即著名的嚴流島之戰。日本紅星三船敏郎飾演宮本武藏十分成功,把宮本的俠義和自信表露無疑,鶴田浩二亦能將佐佐木小次郎的傲氣表現出來。四、五年級生,應該對三船敏郎不陌生,咦!敏郎,不就是與我同名嗎,真是與有榮焉。宮「本五臟」,宮代表人體,人的身體要健康,有賴於各器官系統合作無間的運作,故曰本五臟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中醫觀點的五臟,與現代醫學可能大異其趣。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可說是中醫三大理論基礎。其中經絡學說最具規則性,在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參訪所謂的針灸麻醉開刀後,針灸蔚為風潮,經過多年之後,有部份(止痛、調節功能性疾病)為主流醫學所接受。至於五行學說,有人可以把陰陽五行講得玄之又玄,筆者學植未深,不敢妄言。但心中竊以為,就是二分法(陰、陽)及五分法(五行),如是而已。臟象學說,基本上的架構在五臟,也就是五分法(配合五行),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人體功能這麼複雜,硬生生的只劃分為五個系統,難免有不合現代醫學邏輯的地方。本文去掉枝微末節的鱗片,只談我自己理解的,真正貫穿中醫系統的龍身,姑且稱之為“中醫五臟原型” 如圖1






中醫的五臟六腑(實物的臟腑→非血肉的五臟→臨床上的臟象)→臟象五系統

臟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臟象論》。,即指藏之於體內的內臟;,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二者組合,臟象即為機體內臟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如張景岳在《類經》中說:象,形像也,臟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臟象。

傳統中醫學的臟腑分類是這樣的:1.五臟:心、肺、脾、肝、腎。這些是實心的內臟器官(solid organs),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貯藏精氣,而無受盛和傳化功能。內經的說法是「藏而不瀉」。2.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五腑,是空心的內臟器官(hollow organs),另加三焦合稱六腑。三焦在五臟六腑中是特異的,稱為外腑。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受盛跟傳送轉化食物,不主管貯藏。內經的說法是「瀉而不藏」。膽的功能與腸、胃、膀胱不同,也有貯藏功能,故亦列入下面的奇恒之腑。3.奇恒之腑:腦、髓、骨、脈、女子胞(子宮)、膽,這些是內有空心的器官卻不負責水穀或瀉泄,反而是貯藏精氣,形態似腑功能似臟。因而另分類,稱為奇恒之腑,奇恒是異於尋常(extraordinary)的意思(1)

在醫學史上,中醫臟腑本來也是基於實物解剖的。《靈樞·腸胃篇》與難經更詳細列出消化道、心、肺等的大小長短和重量,依這些數字可計算出,心與肺重量的比例為14.25,與現代解剖學的14.33很接近(實物的臟腑)。雖是始於實物觀察,但臟腑的觀念不斷擴充發展,抽象化、理論化、新舊的意涵交疊,虛實不分。因而逐漸脫離了實質的內臟器官的本義。內經之五臟非血肉的五臟,是醫家惲鐵樵首先提出的。這是新的理解,它開啟了一道全新的大門,讓後來者可以彈性地容納更多醫學知識(非血肉的五臟)。近代中醫家把歷代醫家有關臟腑的見解都算是藏象學說的內容,把藏象的關念弄得高深莫測,茫茫如汪洋大海。(臨床上的臟象),表1的內容算是非常精簡的,有的教科書甚至把五音、五畜、五果、五蟲、天干、地支全對應上去,弄得如汪洋大海一片,令人眼花撩亂。








                                                                臟象理論是應用以象測臟的診斷方法,去研究和闡述臟器在疾病的變化。在中醫,象的理解為動態、客觀、真實的折射內部的機能狀態。臟象學說基本上是一種現象學,並不堅稱已經發現人體內部的客觀事實。經過長久的發展,臟象已成    系統觀念,這種說法是以:一臟、一腑、一體 、一竅 ,構成一個系統,即是把臟腑與外面可供觀察臟象的器官算是一個系統。如肝系統是由肝、 膽、 筋、 目構成;腎系統是腎、膀胱、骨、耳及二陰構成等等,如表1。像這種把複雜的人體構造硬生生分成五個系統,在現代醫學的眼光看來,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醫需要去偽存真,擷取精華,去其糟粕。例如:王孟英論臟腑之說“身中之事,乃身外揣測,雖聖人亦不免有未盡然處。”讀古人書,不受古人欺。就是說自(古以)來臟腑觀念模糊,殊有與事實相違者。中醫五臟六腑的涵義,大體憑身外揣測與主觀推斷,以五行取類比象形成,以致臟腑觀念模糊,急待澄清者確非少數。在臟腑各種學說中,筆者認為以脾()為中心的學說,是整個五臟架構的重心。中醫傳統認為脾胃屬土,土能生萬物,為萬物之母與後天之本。以下為五臟的簡介(2)

心(君主之官),“心”者“新”也,神明之官(神明,即神志意識如知覺、情感、思維、意志等精神活動),變化而日新也。又心主血脈,血脈日新,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故中醫的心,至少包括heart and mind(3)。心居上焦,屬陽臟而主陽氣。 《血證論》說:“心為火臟,燭照萬物。”君主之官,比喻為首要之義。故古人把心臟比喻為天體的太陽。既然是君主,君王是至高無上的,不會犯錯(受邪)所以中醫創造出心包這個概念(這個心包,不是西醫解剖學的心包)----為心之屏障(代君王受過),所以中醫學認為邪氣傷心時,必首先傷害心包。 故溫病學中,將外感溫熱病中因熱邪引起的神智昏迷、譫語等意識改變的症狀(腦炎、腦膜炎)稱為"熱入心包""痰蒙心竅"


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輔佐之宰相。治節:治,水之名字也;節,竹節也,意為約束。(又有一說:治節,即治理和調節)。相傅之官是人體能量傳導與敷布的重要器官,處於宰相之位。與心相連共處於上焦,為五臟之華蓋。華,榮也。蓋,遮蔽也。肺將水穀之精華合以清氣輸送至五臟及四肢百骸。肺者,沛也,分佈清濁之氣(進行氣體交換,觀念近似西醫的lung),以行於諸臟,使沛然莫禦也。心肺協同合作,尤如活塞運動,把氣、血、津液輸佈全身。心為君主之官,肺猶宰相輔佐君主,調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氣,氣血循環運行輸送養料,以維持各臟器組織的機能活動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中醫認為,肺給人體輸送能量的同時,又像大傘(中醫術語:華蓋)一樣保護著五臟,那就是衛氣遮蔽,以防寒邪侵入。是否意謂著好好護衛著呼吸道這道防線,可以避免以後發生很多內臟疾病?


脾(倉廩之官),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穀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稱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穀藏為倉,米倉為廩。脾胃好比糧食倉庫一樣的器官,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以供應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故稱倉廩之官。脾為土臟,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又脾者,裨也。裨,《說文》,接益也。意思是裨助胃氣,以化穀也。古書云:“納穀者昌”,其在此乎。中醫的脾,類似西醫的消化系統,,飲食精微經脾之運化上輸至()肺,然後由 ()肺分佈到全身,這才能完成對臟腑的供應作用。中醫的“脾”是現代醫學spleenpancreas的合稱,而其生理、病理又遠非spleenpancreas所能概括(4)

腎(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作指由靜態變為動態(作,起也。),強字古字為彊,意思為弓有力。作強之官,相當於大力士。難理解的是後面部分,什麼是伎巧出焉呢?馬蒔注:惟腎為能作強,而男女構精,人物化生,伎巧從是而出。腎主骨生髓,主生長發育與生殖。故腎氣充盛則筋骨強健,動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機能正常,胎孕得以化生(5)。伎多被人強解為技﹔而技巧則又被解為生殖功能。腎,水臟,藏精與志。華元化謂為性命之根也。又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中醫學對“腎”的機能,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腎主水”的理論,認識到腎與體內水、電解質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中醫的腎,並不只是現代解剖學所描述的腎,而是包括了現代醫學的生殖、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各方面。所以說中醫的腎,除了包括西醫的kidney外,又有生殖、骨骼、老化的概念,所以有敗腎、腎虧這樣的名詞。腎在五行圖處於正下方,功能是將向下的轉成向上的,這就是。把儲藏的能量拿出來成為勢能(弓有力),交給肝使用。腎為先天之本,宜理解為最原始的生命力

(將軍之官,罷極之本),在中醫的五臟中最難解釋的,當屬肝無疑。肝臟為將軍之官,決勝於千里之外,要指揮別人,受不得約束(類似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的概念?)。「罷」,從网(網)、能,(上網、下能),更深一層的涵意:約束能力。「極」,物極謂之變。所以,極就是到了最的地步。罷極是什麼意思呢?是把約束狀態的能釋放,並使其充分運作。這個解釋和肝所相應的春三月(發陳)、木,冒也、木曰曲直、將軍之官、生、升發、少陽(暗示陽還會持續增加)、肝藏血(肝存有等待釋放的能量、物質、血)、風、震東方為震卦,由不動而動)都有著共通的象。肝是人體最大實質性器官,在人的生命活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體內物質的代謝、解毒、分泌膽汁重要臟器。中醫學對肝的形態、位置早有記載。在《類經圖翼》、《難經集注》中對肝的描述與西醫解剖學記載基本上一致。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疏指疏通,泄指發散。身體輕鬆、活潑、通泰的狀態叫疏泄條達,它使氣機調暢(可以理解為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平衡),也負責藏血,以調整血液供應。所以中醫的「肝」除了指liver以外,還主司感覺與回應(包括了自律神經系統?)肝為罷極之本,是指將束縛的能量(罷,從网能)妥善運用的意思。這個能量依本文腎的內容,宜理解為腎把儲藏的能量拿出來成為勢能(弓有力),交給肝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