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雷氏症候群(家長與兒科醫師的夢魘)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於健康世界雜誌120期/七十四年十二月號
新生兒的五顏六色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於健康世界雜誌118期/七十四年十月號
新生兒出血性疾患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當代醫學雜誌第13卷第1期
足月新生兒之神經學檢查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當代醫學雜誌第12卷第8期

小兒科領域的簡易輸液療法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當代醫學雜誌第12卷第7期
小兒科領域之腦電圖(腦波)簡介(下)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當代醫學雜誌第12卷第12期

小兒科領域之腦電圖(腦波)簡介(上)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當代醫學雜誌第12卷第11期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免疫系統之調節功能及其發育 周敏郎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請按標題(有超連結)

原載小兒科醫學會雜誌第23卷第1期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天王補心丹→心者,此處指自律神經系統
「天王」,指鄧天王。相傳唐終南宣律師(道宣)講經勞瘁,夢鄧天王授此方。實則是他患病後所創製出來的驗方,而托名於鄧天王。本方出自攝生秘剖,由人參、茯苓、玄參、桔梗、遠志、當歸,五味子、麥門冬、丹參、酸棗仁、生地黃、柏子仁、、天門冬、黃連、石菖蒲組成。功能養心安神、滋陰清熱。「補心」者,即補養心血也。本方滋中寓清,標本兼治,有補心血、清心火、斂心氣、養心神之功。可使心氣和而神自歸,心血足而神自藏,從而虛煩、失眠、驚悸諸症得以痊癒。故稱「天王補心丹」。現代用於:神經衰弱、心悸、心臟病、心律不整、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失眠、夢遺、多夢盜汗、健忘、心神不寧。以現代醫學觀之,這些症狀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

冠心2號→心者,此處指(有血有肉的)心臟
冠心2號方是近年來出現的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名方,在大陸內外都很受歡迎。本方由丹參、赤芍、紅花、川芎、降香(降真香)等五味藥組成,全部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川芎與降香(降真香)尚有行氣、香竄等功效。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故本方用於治療血瘀氣滯之症最宜。日本醫學界認為該方起效快,療效穩健(10)。此處指的心當然是指(有血有肉的)心臟。事實上,現代醫學的心臟衰竭,在中醫是以四逆---手足厥冷來論述的,治以四逆輩,其藥物主要是乾薑、附子同伍。以現代藥理學觀之,附子強心,乾薑回陽通脈,溫化肺飲。四逆輩皆為興奮劑強壯劑。在《傷寒論》治療手足厥冷的方子很多,但都各有所主。就主要者來說,四逆湯所主的四逆是由於全身血容量不足,心功能衰竭,新陳代謝低下所致。四逆散所主則是由於精神緊張,或庝痛造成的反射性血管收縮。此二者血管本身並無病變,但當歸四逆湯所主卻為血管性病變。基於此,可認為當歸四逆湯是末稍血管功能的調節劑,是小動脈的擴張劑(11)

西醫角度看中醫「心」的證型→心者,此處指heart and mind
中醫證型分類及名稱,並不統一,而且定義模糊。研讀起來,頗為困擾。中醫的心病辨證包括,心血不足心陰虧虛,主要症候:心血不足、心陰虧虛的共同主症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血不足則兼見眩暈,面色蒼白,唇舌色淡,脈細快。心陰虧虛(出現熱象)則兼見口乾咽燥,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心胸煩熱加手足心熱(即五心煩熱),盜汗,低熱。心氣不足心陽虧虛,主要症候:心氣不足、心陽虧虛的共同主症是心慌,氣促,活動時加重,自汗,舌淡苔白。心氣不足則兼見面色蒼白,神疲倦怠,脈細弱,舌胖嫩。心陽虧虛(出現寒象)則兼見形寒肢冷,面色暗滯,舌質紫,胸悶,心前區疼痛,脈細或结代。心血瘀阻,主要症候:心胸憋悶或刺痛(位胸骨後或心前區),痛引肩背、內背(左臂尺側),時發時止,舌質暗紫或見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絕,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脈微欲絕(休克表現)痰迷心竅,主要症候: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語言不連貫,囈語,舌絳,脈數。心神不安,主要症候:神志癡呆,情感淡漠,語無倫次或喃喃自語;或神志錯亂,哭笑無常,狂躁妄動。心火亢盛,主要症候:口舌生瘡,舌尖紅,面赤口渴,心悸,心煩,失眠,脈數。甚則狂躁、譫語,或兼見小便赤澀刺痛、尿血等(12)。以西醫的觀點切入,可將上述證型,歸納成圖1。此處的心,包含heart and mind.。若從證型的用藥去揣摩,更能體會與西醫疾病可能的對應關係。


1:中醫的心病辨證

















結論
古人用詞不精確,心與心包,生理功能重疊,概念混用。中醫的心,至少包括heart and mind兩部份。心是“君主之官,心包絡是心的護衛。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如果外邪侵犯“心“,首先是心包受到影響,如臨床上急性傳染病等因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發狂,稱之為熱入心包,在治療上就是以清心為主,說明心包和心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是一致的,只不過反應病情的淺、深、輕、重程度的不同而已(4)。在方劑名稱,心有時指心下,即胃的部位。


參考文獻
1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人間是劇場,台北,親哲文化有限公司,201031-33.
2 熊秉元:走進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244-247.
3 張建國:我如何學英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197-201..
4 作者佚名: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199113-14.
5 湯泰元:中醫精髓圖解,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6-27.
6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台北,知音出版社,199762-66.
7 楊甲三:針灸學上,台北,知音出版社,1996185-201.
8 李飛:中醫歷代方論精選,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43-245.
9 孟澍江:溫病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7151-152.
10林乾良:簡易效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8-159.
11 黃煌:經方的魅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1-152.
12湯泰元:中醫精髓圖解,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18-122.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六祖惠能大師來到廣州法性寺時,因風吹幡動,見著兩位僧人在一旁爭論,一說是風動,一說是幡動,惠能大師於是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便是著名的風動幡動公案。

風動是因,幡動是果,兩者並存,這是常識,理應不引起議論。故兩僧議論不已,絕不是指外在的風及幡,而是另有所指。有大德如此解釋,風、旛皆為物。執於外物(現象),則內有心事。心事是「識」。「識」作用「物」,產生交感,會於六識,識神自用,生而發之,是謂心動。「唯識宗」相信,一切由心造。為什麼一切由心造?唯識宗有一個答案。他們說,任何一個物體、任何一種現象,都可分為二種來說,一者客體,一者主體;一切客體和主體都是同時出現,所以一切由心造( (1)。這點一般人有點難以理解。

年輕時,讀到這個公案,雖說知道這個公案另有所指。但慧根不夠,仍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甚至心中有個念頭----裝肖仔(閩南語)。年紀漸長,再讀此公案,若有所悟。近日讀到熊秉元教授的文章---「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從金剛經約略了解佛法的「心」,其幽微細膩之處。在佛教的典籍裡,《金剛經》是公認很重要的一部;原因之一,是這部經典記載了佛祖圓寂前的開示。可以說是釋迦牟尼對自己思想的回顧和總結,也就是佛教教義登峰造極的結晶。《金剛經》的內容,環繞著兩個核心思維:離相無住、不住相布施。兩點思維的交集,是「離相」,也就是「不住相」。以日常用語來說,這是指不執著於表相,不為眼前的現象所拘泥和困惑。或者,換一種說法,就是在心境上能「歸零」;因為眼前的人事物只是過眼雲煙,而且美醜善惡是非對錯,都是相對的、是人所賦予的。因此,人可以掙脫這些表相的羈絆,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心境波紋不興、心如止水(2)。佛法的「心」如是,那中醫的「心」又如何呢?

中醫典籍的「心」
佛法的「心」,也許難懂。中醫典籍的「心」,也有令人迷惘困惑之處。以日常生活用語來體會,「三心二意」,當然不是說有三個心臟;「心猿意馬」,當然也不是指心臟變成猴子般四處跳動;但當患者醫師抱怨:「心悸」,指的卻是有血有肉的那一顆心臟。雖說都用了「心」這個字,但一詞雙義。反觀英文的用法,就容易區別多了。中國人說:「我心裡有事」。美國人說:「I have something on my mind.」。如果你告訴美國人「I have something on my heart.」,他一定以為你心裡長了瘤子或什麼東西(3)本文嘗試對中醫的「心」、「心包」,多做了解。

“心”者“新”也,神明之官(神明,即神志意識如知覺、情感、思維、意志等精神活動),變化而日新也。又說,心主血脈,血脈日新,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故中醫的心,至少包括heart and mind。中醫認為,心是五臟中最重要的一個臟器,即所謂君主之官”(可以體會為首要之臟”)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但從生理病理的角度來看,更多的還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一些活動,所謂心藏神的神,是指人體高級中樞神經的機能活動,認為這些機能活動由心主管和體現。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關係,所謂汗為心液,臨床上有些自汗和盜汗的病症須從心論治,顯示自律神經系統某些功能紊亂和心也有關係。此外,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說明心的病症與舌的變化有較為密切的關係(4)

中醫典籍的「心包」
關於心包,字面上的解釋,心包是心的外膜,意同西醫的心包臟層和壁層,臟壁層之間的空隙為心包腔,內含少量漿液,可潤滑兩層以減少摩擦。但中醫學的心包,又是心的外圍組織器官,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又稱心包絡。它是心的外圍,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中醫所謂的心不受邪”),同時能代心受邪,遠遠超出了西醫心包的功能。《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不能容,容則傷心------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此處的心,指的是腦,明確為精神之所舍。因此,心包絡是否暗含現代醫學的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不敢妄斷。但從現代醫學理論來推測,可能性並非沒有。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很多物質,如青黴素、膽鹽、H+HCO3-、某些非脂溶性物質及病原體,不易透入腦組織,似為邪不能容。就腦炎與腦膜炎發病比率來看,後者明顯多於前者,是否隱譬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5)

”心包”、“心包絡”,亦稱膻中,《內經》將心包絡作為一獨立的臟器,以與三焦腑相為表裡。並提出了心包絡的生理功能和其經脈的循行。如《素問˙靈蘭祕典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所言膻中,即指心包絡。並指出心包能代君行令,為臣使之官,人之喜樂,由此而出。但自《難經˙二十五難》提出: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以後,引起了許多爭議。歷代雖對心包絡是否屬一獨立臟器有爭議,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則是一致的,皆認為心包絡是心之外圍,有保護心的作用。這是古代醫家受著當時封建思想的影響而得出的認識。實際上,心和其他臟器一樣,皆能受邪。如《內經》所提到的心痹。明、清溫病學派受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響,故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熱邪侵心所出現的神昏、譫語等症,稱之為熱入心包熱邪矇蔽心包 (6)

從穴位命名找線索→心與心包,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以上的說明,並無法讓我們清楚地分別心與心包。從穴位命名來探索,看看是否可以找到蛛絲馬跡。手少陰心經的歌訣說:「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 青靈 少海 深,靈道 通里 陰郄 邃,神門 少府 少衝 尋」。其中,靑靈,靑,猶少也,喻青春之生氣也。靈,神明之謂也。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靈道,靈,神靈之謂也。道,指通道。神門,神,神明之謂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以上三個穴道,可以看出手少陰心經跟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但是也有極泉,高及甚為極,水之始出曰泉。感覺上跟液體(血液)有關。再看看手厥陰心包經,歌訣說:「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 天泉 曲澤 深,郄門 間使 內關 對,大陵 勞宮 中衝 侵」。其中,天池,天,指高位。池,水聚處。天泉,天,指上部。泉,指水溢出。曲澤,曲,指屈曲。澤,水之歸聚處,較淺而廣。以上三個穴道,可以看出手厥陰心包經跟液體(血液)有關;但是也有但是也有內關,內,指內臟。關,指出入要地(入境之要道)。本穴八脈交會陰維,而陰維有維繫連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陰維為病在臟,因此本穴為擅長治療內臟疾病的要穴,故名內關(7)。感覺上跟自律神經有關。所以總的來說,手少陰心經較偏向西醫的中樞神經系統,手厥陰心包經較偏向西醫的心臟血管系統。但有些地方,功能重疊,概念混用。

方劑命名中的“心”
瀉心湯類→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
三黃瀉心湯由黃連、黃芩、大黃組成。《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吐血、衄血.原文:“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陳修園稱本方為「吐衂之神方」,對於熱甚而迫血妄行之吐血、衂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種出血均有療效。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謂:「大黃其性能降胃熱,並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瀉心湯,大黃與黃連、黃芩並用」(8)《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中,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的用藥較為近似。半夏瀉心湯為三方中心,生薑、甘草二方可視為半夏方的加減方。本方由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諸藥組成。用於胃氣不和,症見心下痞滿不痛,或乾嘔、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有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作用。本方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痞」者,即閉塞不通之意。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則胃臟有堵塞不適感。王旭高云「「瀉心者,實瀉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王旭高醫書六種》)

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心者、宮者,此處指中樞神經系統

藥中有所謂急救三寶之稱者,即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瑭著的《溫病條辨》,功用清心豁痰。中醫認為,心在人體內猶如君主,心包則是心的宮殿。安宮形容服藥後能使心安居其宮。紫雪丹在三寶中歷史最悠久,因為外觀如霜雪紫色,且藥性大寒、冷若霜雪,故得名紫雪丹。功用止痙息風。至寶丹集眾多名貴藥材于一身,功用開竅醒神,療效卓著,得到它的人如獲至寶,故此得名。三寶主治熱病昏迷中醫的溫病學是急性熱性病和傳染病的臨床學科,急救三寶主要治療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都是清熱開竅的代表性藥物,因此又名溫病三寶 (9)。但三者藥性不同,安宮牛黃丸最涼,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寶丹。安宮牛黃丸適於高燒不退、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的患者。紫雪丹適於伴有驚厥、煩躁、手腳抽搐,常發出響聲的患者。至寶丹對昏迷伴發熱,神志不清、不聲不響的患者更適用。綜合這些特點,中醫流傳一個重要的口訣:「乒乒乓乓(意指躁動不安)紫雪丹,打胡亂說(意指胡言亂語)牛黃丸,靜默不語(意指coma state)至寶丹」。另有一方,名牛黃清心丸,出自痘疹心法,由黃連、黃芩、山梔仁、鬱金、辰砂、牛黃組成。功效: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主治溫邪內陷,熱入心包,身熱煩躁,神昏譫語;中風痰熱內閉,神昏語謇,及小兒驚風,發熱抽搐。以現代醫學觀之,主要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性腦炎、流行性腦脊膜炎、精神分裂症,見身熱煩躁、神昏譫語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