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重溫檢驗醫學(二)

 

重溫檢驗醫學()

文、圖/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 2020  vol 63 No 6 p26-32

https://www.tma.tw/ltk/109630607.pdf

 

英文比中文精準

 

翻譯的專有名詞,一直困擾著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難道英文本質上比中文精準?舊式茶壺蓋上有五個字排成環狀-----可、以、清、心、也。這五個環狀單字,依起始的字的不同,繞一圈,可以有五個意思,而且文意通暢。分別是: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中華隊大敗日本隊」跟「中華隊大勝日本隊」意思完全一樣;「屢敗屢戰」跟「屢戰屢敗」其實指的是同一件事,但感覺完全不同。

 

又如中華文化有一本易經,號稱「群經之首」,雖然叫“易”經,但是很難讀懂。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中有一本難經,雖然叫“難”經,但是相對地易讀易懂。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美女興致勃勃地問醫生:「我想豐胸,但是豐胸後會有什麼效果?」醫生淡定地回答:「豐胸後,一般會有四種結果:1.大不一樣;2.不大一樣;3.一樣不大;4.不一樣大!」中文這種文字遊戲(文法結構),絕對可以整死老外。我自己在門診解釋單純性疱疹的時候,都必須小心注意在什麼地方停頓換氣,否則單純性~疱疹會變成單純~性疱疹,造成的誤會就大了。

 

崇洋媚外!外國月亮比較圓?從中英文語言的角度,中文主象形,英文主拼音,兩者原本就背道而馳,硬是要翻譯到精準根本不可能。華人世界一般成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字彙也就2328字,而大學生平均的識字量約為5150(中文系的學生則為8000-10000)。也就是說,一般人只要認識2000個常用漢字 就可以看懂任何書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訊息。而在英文方面,我們要求高中畢業最基本的英文字彙是7000(美國高中生字彙量18000),但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普通美國人字彙量大約有25000-30000字。同一本英文書,假如原文本只有200頁,譯成中文就變成至少250頁,或400~500頁都有可能。英文的確比中文較容易表達得精準。

 

當年還是醫學生時,看到這三個名詞敏感性、特異性、正確率,就傻眼了,無法望文生義,更糟的是文章翻譯各異。敏感性(sensitivity),「敏感」?到底在敏感什麼?跟過敏反應有關係嗎?個人覺得翻譯成靈敏度更合適些(本文仍採通用的敏感性這個翻譯)。特異性(specificity),「特異」是特別奇怪的意思嗎?喔!原來是說很特定的意思,個人覺得翻譯成特定性或專一性更合適些(本文仍採通用的特異性這個翻譯)。那很「特定」跟「正確」(accuracy)一樣嗎?Accuracy有翻譯成正確率,也有翻譯成精確度的,常常以為是兩個不同的名詞(本文採用正確率這個翻譯)。又有假陰(偽陰)性、假陽(偽陽)------等。再看看各項定義,光是除來除去就可以變出這麼多花樣(名詞),令人眼花撩亂。當年功課重,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先求考試過關再說。當住院醫師時請教前輩醫師,只見對方比手畫腳、口沫橫飛,可惜我天資駑鈍,還是一知半解。升上主治醫師之後,幾次下定決心搞懂它。當下明白了,一轉身,過了一段時間又迷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