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六)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當歸(補血之最)

中醫藥的文化趣味()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原載於台灣醫界雜誌2019,Vol.62,No.7 P53~59http://www.tma.tw/ltk/107620710.pdf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當歸(補血之最)
當歸(Angelica sinensis),屬傘形科的一種植物。傳統的謎語皆用: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 ——當歸。筆者認為袁凱的詩更傳神,明代詩人袁凱在《京師得家書》一詩說:「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命名來源有兩種說法。說法一:中醫藥書籍載,當歸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命名之。 說法二:當歸有思夫之意,即妻子思念遠離家鄉的丈夫,盼望他能及時回來(3)。當歸是傳統中藥方劑中最常使用的藥材,古代有「十方九歸」之說,故被譽為「藥王」。當歸又被稱為「婦科人參」、「血藥不容舍當歸。」,換句話說,就是處方血藥不容許沒有當歸。在古代有一種有趣而風雅的習慣,「相贈以芍藥,相招以文無」 。文無是當歸的別名。什麼意思呢?就是親人、情人、朋友要分別的時候,都會互贈別名為「將離草」的芍藥,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心情;如果要召喚遠方的親人、情人、朋友回來,就寄給他當歸。若拒絕返回時,則贈與遠志。故古人稱芍藥為將離,稱文無為當歸,稱遠志為拒返(1)。寫著寫著就想到當歸鴨,不自覺地流口水。臨床上常與川芎同用,當歸與川芎,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藥,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又名君臣散。我用這句話一起記:「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潤腸;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祛風(2)。」猜猜看,謎語:乞丐——川芎(穿窮)
當歸,號稱補血之最,補血的對象當然是血虛,中醫「血虛」指的是一組症候群,會表現出臉色蒼白或萎黃、脣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手足麻木、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血虛證」。由此可知中醫的血虛近似西醫貧血的症狀,所以中醫的血與西醫的血,概念上相近。差別在西醫很清楚的知道貧血只是一種症狀,必須去追究其貧血的原因。中醫則以分「證型」治療,雖然也有追究病因的概念,但無法深入detail,稍嫌不足。
相傳北宋著名史學家劉攽(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請蘇軾等文人學士喝酒,蘇軾的子弟有事找他回家,蘇軾便起身告辭,此刻劉攽正喝得高興,意欲挽留,笑曰: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蘇軾不假思索,回答:奈這事(奈同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表面上主人在說,幸虧天還早哩,來得及,莫慌張。實際上6個字內含3種果子和一味中藥。巧用諧音,一語雙關。蘇軾隨口回答,字面上是講,怎奈這事不容遲疑。必須當即回去。實則也有3種果子及一味中藥。都是諧音,也是雙關。果對果、藥對藥,出口成對,令人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