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苦說笑----天下只有三種笑話
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原戴台灣醫界雜誌2019第62卷第2期
p60-p63
http://www.tma.tw/ltk/107620212.pdf
吃苦----博君一笑
師父訓示胖徒弟說:「要在修行上有所成就,需要五個字"特別能吃苦"。」
徒弟說:「難怪我還沒成功!因為我只做到八成。」
師父問:「怎麼說呢?」
徒弟:「因為我只做到前面四個字。」
一切皆苦(由三法印到四法印,又到三法印)
佛教有所謂「三法印」,是指包含著佛法的三項真理,不是佛教經典的名稱。「三」是數目,「法」是佛法,「印」是證明(真理)。因此,「三法印」便是用來評斷某一義理是否為佛法的標準。凡是與「三法印」相符合的義理,儘管不是佛說,而是後來的菩薩所說,我們也可以視之為佛法。反之,即認為非佛法。以前,「三法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經常出現於原始佛教經典中,後來加上「涅槃寂靜」,便成為「四法印」。不久,「四法印」中的「一切皆苦」又脫落了,成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1)。
先解釋頭兩個,第一個叫諸行無常,這個”行”它就是個術語,字面看是我們現代中文的行走,但其實它在佛教裏面,也是個術語,它指的就是”造作”,東西是合成的,造作起來的,就是行,而諸行無常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沒有常軌的,都是不斷變化的,這個就叫諸行無常。舉例來說,人的身體看似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其實不是的,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學過一點生物學都知道,我們每分每秒都有細胞死去,也有新細胞再生出來,所以一直在變化中。所有的東西總在變化之中;就一棵樹而言,秋天樹葉都枯掉了,但我們曉得明年春天,它還會再長出來,它總在變化之中,它從一顆小種子,發芽長大,然後慢慢長成一棵樹,有一天它也許會老死,它在不斷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事情,當然是不斷地造作出來的事情,被什麼作出來呢?被後頭很多東西作出來,樹是怎麼作出來的呢?這個作不是人做的意思,不是人造的意思,而是週遭有很多東西造就了它,樹是被什麼造就的呢?那當然要有種子,種子要是不落在泥土裏,而是落在鋼板上,它就長不成樹了,所以必須要有泥土,光有泥土還不夠啊!得有水,泥土裏面,如果是沙漠那種沙子也不行,裏面得有些養分,要有養分,要有水,要有泥土,要有光,要有空氣,於是造就了一顆樹的生長,這就是一個造作出來的東西,這就是行,所有世間上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行,諸行是無常的,就表示說它總是不斷的變化。接下來法印的第二條諸法無我,這個”法”這個字,在佛教裏面有很多很多意思,比如說佛教,我們常講有佛法,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佛所教導的方法,也是讓你成佛的方法。但諸法無我,這個法就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法指的是有自性的東西,這有點難懂,什麼叫有自性的東西,一個東西是個東西,那就叫有自性,比如說攝影機,攝影機是什麼呢?攝影機就是攝影機該是的東西,那麼什麼東西該是一個攝影機呢?那它要能攝影,所以叫攝影機。這叫做一個有自性的東西,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你都可以說叫有自性的,樹是樹,路是路,剛走過的人,他是個人,這都是有自性的東西,那什麼叫諸法無我呢?就是所有有自性的東西,所有東西其實都不是個東西,所有有它本性的東西,其實都沒有我,都沒有本性,這怎麼回事呢?有的人用數學中的自變數、應變數的概念來解釋自性還蠻貼切的,在函數關係式中,某特定的數會隨一個(或幾個)變動的數的變動而變動,就稱為應變數。如:Y=f(X)。此式表示為:Y隨X的變化而變化。Y是應變數,X是自變數。X與Y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值,當X值變動的時候,所對應的Y值也跟著變動。記得剛才提到的諸行無常吧!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在變化,接下來講諸法無我,就沿著這個軌跡講下來,所有東西它不只不斷在變化,它總是被很多東西構成的(Y = a X + b Z + c W ),就拿攝影機為例,我們拆開來看,攝影機有個殼,它要有個攝影鏡頭,要有快門,要有記憶體,那麼這個攝影機說穿了,無非就是好幾個不同的零件構成的東西,而這每一個零件,我們還能再拆解,攝影鏡頭,這個鏡頭是什麼構成的呢?它要有玻璃,玻璃又是怎麼來的呢?你可以不斷的分解它,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分解到最後,是一些很基本的粒子,是原子,是粒子,是可以無窮盡的分解下去的,從這個道理上來講,每一樣東西都是可以被分解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會不斷變化的,所以沒有一樣東西,它是穩定的,固定的狀態,沒有一樣東西,它是固定狀態的話,那這個東西,它就不能夠說它是有自性、穩定的東西了,攝影機它不是一個穩定的東西,它是被無數東西構成的,它也是要不斷變化的,你買了一個攝影機回來,隔幾天它會壞的,壞了之後,我換了一個零件,那它還是原來那個攝影機嗎?它已經不是了,那它可以不斷的被操,不斷的被使用,最後終於整個壞掉,不能再用為止,拿去當垃圾回收,又變成另一樣東西,所以世間萬世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苦就能解決了,苦能夠解決,那就到了三法印的第三個法印,寂靜涅槃,世間所有的東西,表面上看,千變萬化,都是充滿了各種差異,到最後其實是平等的,那麼所有東西到最後,這麼一看,都平靜無波,沒有分別心,於是解脫了、涅槃了。
在提到「三法印」的時候,每一部經典都是照著「無常----苦----無我」的順序記載。那麼,這「三法印」的教理,主要是在說明什麼呢?關鍵在於「一切皆苦」。「苦」就是痛惱,也就是六道輪迴的苦根。有的書將「苦」理解成「折騰」,筆者淺見認為比較貼切,無論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都普遍地受折騰。折騰來自無常,佛陀說:「無常故苦」,事物之變化帶來折騰,無論有情或無情都會受折騰,包括物質和精神(2)。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達摩二入四行觀,四種方便的入道行門)
因緣,因緣是什麼?因很容易理解,就是這個原因,什麼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那緣指的是什麼呢?緣就是緣著一些東西,發生起來的一些事,這意思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依賴於其它的東西所產生的,用英文來理解,就比較容易明白,在英文裏面,比如說講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講緣起,叫dependent arising。所有的世界萬事萬物,它之所以生,它之所以出現,是緣著一些東西產生的。
在《達摩大師四行觀》中(括弧內文字為筆者所加),達摩大師說:「行入者,謂四行(四種行門)。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情緒不受影響),喜風不動,冥順於道(這樣才合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摘自《達摩大師四行觀》)上段文字中的,「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流傳甚廣。美好的事物,得到了,心生歡喜而有所得,便是「增」;失去了,心生後悔,悵然若失,是「減」。這心念隨得失而增減,就難以平靜,無法與真心相應。佛經上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這裏的心動,說的就是情緒。心念不增不減,不會被讚嘆或毀謗的聲音所動搖,心無動搖,這樣才合乎道.。所謂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苦之對治:笑瑜珈-----竟然是錯的!
台灣有一位愛笑俱樂部「總笑長」陳達誠先生,學養豐富,為人謙和,筆者聽過他的演講。他努力推廣把大笑當運動,稱為笑的瑜珈。英文也有句名言:「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笑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如:促進肺功能----大笑令呼吸系統更順暢,我們笑的時候,肺部擴張,肺活量增加,使吸入氧氣增多,大量二氧化碳被呼出.;促進消化----大笑時肩膀會聳動,,橫膈膜上下運動,使內臟得到按摩;消耗熱量----研究人員計算出人體在大笑狀態下比嚴肅狀態下多消耗了20%的熱量。另外還提出一個觀念(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身心就像銅板的兩面,可藉由「假笑」變成「真笑」。強調:無理由的笑、全心盡力的笑、時間加長的笑。但是請不要「起笑」(閩南語起肖)。
但是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是錯的。以前認為,你不開心,但強迫你笑,笑這個動作牽動的肌肉會返饋你的內心,久了你就會笑。所以TED演講”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姿勢決定你是誰)”的講者Amy Cuddy認為,若你沒信心,那就做些「權勢姿勢」(power poses),假裝自己是大人物,然後你就會比較有信心。不幸的,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我們現在知道不是真的,而當初Amy Cuddy的power poses研究,後人無法重現其研究結果。但就算power pose effect不是真的,看看笑話,大笑幾聲,做為生活調劑,也算有益健康。
天下只有三種笑話(笑話是有套路的)
筆者喜歡四處蒐集笑話自娛。有天突然領悟,笑話雖然這麼多,其中的要素只有三種----A:同音異意(或雙關語)、B: 誇張(故事主軸的誇大)、C:出乎意料之外的情節(情境意象的反轉,相聲稱為「抖包袱」,用現代白話文,叫“跳tone”)(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以我說天下的笑話只有三種,不論中西文化的笑話皆然(3)(4)。當然有的笑話不只一個要素,可能由兩種要素混合,甚至是三種要素的粽合體。掌握笑話三要素,也許您也可以「創作」笑話,自娛娛人。
A:同音異意(或雙關語)
雙關語是笑話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可以說是笑話的最大宗,所以例子也最多。很多的歇後語(又稱俏皮話)用的就是這個技巧,譬如:「抬空棺材出城門----木中無人(目中無人)」、「電線桿上拴雞毛----好大的撣子(好大的膽子)」、「土地公放屁---神氣」、「相撲力士的丁字褲-----擋中央(黨中央)」、「胖子跳舞----肉鬆(食物)」、「胖子觸電----肉麻」。由以上兩個,我自己想出「胖子過磅----肉棕(肉重)」。
來!來!叫公公!
成為小兒科醫師快40年了。從小看到大的病人,都已經結婚生子,繼續帶第二代來求診。門診中常見這樣的畫面:「來!來!叫公公!爸爸(或媽媽)小時候也都是給周醫師看的。」聽到這樣的話,我每次都很緊張,看診完畢,直衝廁所,檢查「寶貝」還在不在。因為我聯想到後宮甄嬛傳的太監都被叫「公公」。
小姐,不正。
以下是親身經歷,絕非杜撰。某日,家庭聚餐,選了一間住家附近的泰式料理。席間,服務小姐上了一道小火鍋“檸檬烏骨雞湯”。小姐很謹慎地把雞湯放在小火爐上,並調整水平。喬好之後,正欲離去。內人心細,發現火鍋還是有點傾斜,怕有危險,叫住小姐:「小姐,不正。」我看了小姐一眼,說:「小姐很正啊!」(請注意標點符號),笑「梗」在哪?我是說小姐長得很正啦。
B:誇張(故事主軸的誇大),是笑話的厲害招式之一
有些人的講話,使人感到風趣、幽默、好笑,是因為這些話題與內容太誇張了!也就是屬於“吹牛”、“誇大”類型的。而這種離譜與誇張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也是不合常理的,所以就大大出人意料,造成有趣、好笑的效果。
醫林改錯
某日某醫療群舉行例行聚會,在讀書會之前,大家一起聊天用餐。耳鼻喉科張醫師提到上了年紀,大家要多運動保持健康。然後說他四十幾歲才開始學游泳,並描述第一天上課的情形。他說他約了一位游泳教練在泳池等他,初次上課到了現場之後,他才發現游泳教練是一位妙齡女郎。那位游泳教練也才發現她要教的學生是一位男士,張醫師說當時的情況非常尷尬。又說,上了年紀才開始學游泳,四肢ㄉㄧㄥˇ ㄎㄡˋ
ㄎㄡ˙(硬梆梆的)。旁邊的家醫科林醫師,突然冒出了一句話糾正他,說:「應該是五隻吧」,頓時全場笑翻、噴飯。
排骨都漲價了
因為體質的關係,長久以來,我一直是「仙風道骨」的模樣。某日,內人從菜市場回來,手上還拎了兩袋肉類、蔬果。很興奮地對我說:「喂!喂!我發現你最近“行情”不錯。」我一頭霧水,心裡想:「都已經60幾歲了,怎麼還會有“行情”呢?」。傻傻地問她:「真的嗎?」「真的!」她一臉正經:「我最近這幾天上菜市場,發現“排骨”都漲價了。」
C:出乎意料之外的情節(情境意象的反轉,相聲稱為「抖包袱」,用現代白話文,叫“跳tone”)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繫包袱”,爆發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包袱”是相聲的術語,指的是經過細密組織、鋪墊,達到的喜劇效果。抖包袱,指把之前安排的懸疑揭出來,或者把之前鋪陳醞釀好的笑料關鍵部分說出來。比如說笑話,最後一句可笑的點睛之筆,就叫抖包袱。據說相聲抖包袱的手法歸納起來大約有二十多種。
吹口哨,我很在行!
小兒科門診有時需要驗尿,看看是否有泌尿道系統感染。問題是,家長必須苦等小朋友解尿。有一次,實在等了很久,小朋友就是不尿。媽媽只好對我說:「周醫師!很不好意思,盛沒尿(台語)!」「沒關係!我來!」我回答:「吹口哨,我很在行!」果然,我吹了口哨之後,有了反應。小朋友人仍然沒解,但四周的大人全去「解放」。
中西醫同治
很多老病人都知道我本來是西醫,後來中年再回到學校讀中醫。結業後順利考上中醫師執照。看診閒聊,都會跟我討論中、西醫的不同。多數的論點是:「中醫治本,西醫治標」。我常俏皮地追問:「哪中西醫一起治呢?」,病人反應不過來,我說:「製(治)成標本」。
參考資料
1. 李覺譯:生命的箴言,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10-13.
2. 謝寶笙:從易到佛,初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1:84-89.
3. Jeffrey Mindich:笑傲英語妙雙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18-161.
4. Gene-Michael Higney:英文笑話輕鬆學,臺北,簡單出版有限公司,201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