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到底行不行?
圖、文/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甲男某日遇到乙女提著籃子上街
甲男:大美女,上哪兒去?
乙女:上街買東西
甲男:為何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乙女愣了一下,曰:敢問其詳?
甲男: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中屬土。籃子中空,只能盛木、金,不能盛水、火、土。故說買東西(木、金),而不說買南北(火、水 )。
乙女:@#%$---
我們常說要上街去買些“東西”,這“東西”兩字就來源於五行學說,東代表金,西代表木,古代人們認為一切物體差不多都由金和木兩種物質做成,因此就把“東西”二字作為一切物體的代名詞了。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可說是中醫三大理論基礎。其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常常是綜合運用的。這是因為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均是以陰陽或五行的各自屬性,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去分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包括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也就是以陰陽之間或五行之間的各自相互聯繫法則去研究探索其內在機轉及其發生發展規律。要瞭解五行,光是知道水、火、木、金、土是不夠的,要去查查說文解字,水、火、木、金、土是什麼意思。而行,指人之步趨也。行字由兩個部分構成,彳,小步;亍,步止。所以,行是指二種前進方式的加總。「行」本身,隱含了勳態的概念。
陰陽學說------二分法
陰陽這兩個字,初聽起來會覺得很玄妙,不容易理解,其實陰陽兩字有一定的內容,是可以理解的東西。古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通過長期、各方面的觀察,認識到世界上各種事物無不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可以用“陰”、“陽”這兩個字來概括。例如:日屬陽,月就屬陰;天屬陽,地就屬陰;白天屬陽,黑夜就屬陰;火屬陽,水就屬陰。陰陽所代表的,有具體的物質,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所以陰陽所包括的含義和範圍是很廣泛的。陰陽學說用於人體生理方面,主要是在表示身體各部分組織和器官,由於內、外、前、後、上、下等部位有屬性的不同,而用陰陽來說明。如身體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當人類像動物一樣,在地面爬行,背部向著太陽,所以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外部屬陽,內部屬陰;上部屬陽,下部屬陰;人體內臟中的心、肝、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五臟雖都屬陰,(當有必要再細分時)五臟之中卻又可再分陰陽,如心肺的部位在上,所以屬陽臟(中醫術語:陰中有陽),而肝腎在下,故屬陰臟。在每一臟腑之中,又可再分陰陽(此時,陰代表”營養物質”,陽代表”功能活動”),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可見陰陽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它的含義可以隨著不同的對立面而改變。您也可以把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內分泌系統的trigger、feedback當成陰陽。
陰陽的對立、消長、互根、轉化,是陰陽學說中的基本內容,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的,以下分別說明。1.陰陽對立:陰陽兩種對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但又是互相統一的。唯有這種對立統一,才能產生萬物變化,並貫穿一切事物的始終。2.陰陽互根:陰陽互根是指陰陽兩個方面,不僅相互矛盾、對立,而且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陰依存于陽,陽依存于陰,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陰陽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稱為陰陽互根。3陰陽消長:相對陰陽轉化而言,消長可以看作是陰的力量與陽的力量在鬥爭中的量變,而陰陽轉化則可以看作是其本身的質變。4.陰陽轉化:“物極必反”,就是陰陽轉化的根本因素,是一種質變。易卦中的否泰相傾(否極泰來)、剝復相循(由剝而復)、損益相倚(禍福相依)等等,正是表達了陰陽之間這種“物極必反”的不斷轉化狀態的原理(1)。
文字暗藏的五行順序
現在我們使用的文字是秦漢之際改造完成的,秦漢以前,很多字的部首與今天我們使用的字並不相同。以下我們從靑(春)、赤(夏)、黃(長夏)、白(秋)、玄(黑)(冬)這五個字的造字原理,來看古人如何在造字的過程中暗藏玄機(如圖1)。「青」這個字,《說文》說:「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從丹,丹青之信,言必然。」,《釋名.釋綵帛》說:「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金文靑作生、丹。春天東方震木為生;丹為紅礦石,丹砂火紅的顏色是南方火的象徵。「赤」這個字,夏天火盛大,所以赤字從大、火。可是<說文>收錄的古文,卻由火和土組成,這又透露出與青字相同的含意,預告了五行火將生出土的特性。「黃」這個字,田與光組合而成「黃」字,在「黃」的田字裡面發出光亮的東西就是金(先秦時代講的金,包括青銅器、鐵器)。因此「黃」字一樣預告了五行土將出生金的特性。「白」這個字,即「內含冰」的意思,可見白字已經在表現金(秋)包藏著坎水的意義;白字同樣預告了白金將出生凝固(貞固)的冬水。「玄」這個字,上面有一短畫如芽冒土而出,可見玄這個字也蘊藏著東方木的生機(2)。
|
五行的傳統認知-----五分法
五行學說的確立,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也有人傾向五行學說產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五行學說的核心思想有兩個:一是萬事萬物依類的相配與對應(表1),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為什麼是「五」而不是其他數目字呢?有人這樣解釋:五字在數學上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因為自然數字自乘五次,所得出的尾數無例外地復歸至未自乘前的狀態。例如1自乘五次是1;2自乘五次是32;3自乘五次是243;4自乘五次是1024;5自乘五次是3125;6自乘五次是7776;7自乘五次是16807;8自乘五次是32768;9自乘五次是59049。古人很早就發現通過自乘而得到尾數復歸的奧妙,---------。所以「五」不是簡單的自然數,而同時是度數、周期數、層次數,或五次方(3)。但是知道這件數學上的規律,依然不能說服我,為何必須類推把自然界、人體都分成五個大系統。
五行學說的木火土金水並非單純五種物質元素(elements)而已,這與古代希臘醫學火水土空氣四元素說是不同的。行(行,人之步趨也。彳,小步。亍,步止)是動態的,五行生剋是描述動態關係的理論。五行的特性依《尚書.洪範》所說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ㄩㄢˊ(爰,通曰字)稼ㄐㄧㄚˋ穡ㄙㄜˋ」,以下詳而言之。木曰曲直,曲直的特性是從樹木生長的形態特徵,枝幹曲直而來。進一步抽象,引申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
中國字“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五行中對”木“的解釋範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發出來的一個枝一片葉。火曰炎上,炎是指火光向上、焚燒、極熱。因此進一步抽象引申為溫熱(熱能)、向上升騰特性。土爰稼穡,爰通曰字。稼穡,實際上是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以後將土的特性引申為承載萬物、化生萬物(具有營養作用),為萬物之母、萬物所歸,故有土載四行(即木、火、金、水)之稱。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擺在中間。金曰從革,從即順從,革即變更、改革(革命)。金的從革特性,來自金屬物質可以順從人意,進行銷爍、鑄造成器。以後將金的特性,引申為變革、肅殺、下降、潔淨。所以古代處決犯人,會選在秋季(秋屬金,而金有肅殺之意),謂之”秋決”,現代也有所謂”秋後算帳”這個名詞。水曰潤下,潤下的特性是指水就下以滋潤萬物。以後,引申為滋潤、下流、閉藏、寒涼等抽象特性。綜上所述,可見在五行學說中,五行已脫離了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本身,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抽象特性來推演、繹絡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4)。
相生:鑽木取火,所以木生火???
五行學說的生剋規律:五行學說,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剋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關係。相生規律:“生”有資生、助長、促進等含義,“相”是互相的意思,五行之間有互相資生、助長、促進的關係,即稱之為相生關係。有了這個相生的關係,才能使五行綿綿不絕的運動和生化。五行相生的規律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能生火。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見到鑽木取火,而且木本身又能燃燒起火,因此認為木能生火;一切物體被火燒後成為灰土,因此就認為火能生土;所有金屬都是從土地或礦石中提煉出來,因此認為土能生金;金屬器皿放置地上,受著溼氣會凝結成水珠,此外金屬遇高溫便熔化成為液體,因此說金能生水;一切樹木或植物如果沒有水灌溉,就要枯萎,必須有水分才能生長,因此說水能生木。
相剋:斧能劈竹,所以金剋木???
五行學說的相剋規律:“剋”含有剋制、制約、剋服的意思,相剋就是相互剋制、相互制約、相互剋服的意思。五行之間有了相剋的關係,才可以使五行的任何一行都不致於過分亢進,而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又剋土。原始的認識,可能是古人見到樹木都生長在土地上面,吸取土地中的養分而使土受損失,使土地越來越貧瘠,所以認為木能剋土;洪水來了,古人就用泥土築堤來阻擋它,所以說土能剋水;水能使正在燃燒著的火熄滅,這就是水剋火;一切金屬被火燒後會軟化或熔解,這就是火能剋金;金屬的刀斧能砍伐樹木,因此說金能剋木。
相乘、相侮、制化
以上相生相剋,是在正常情況下。五行除了相生相剋之外,還有兩個名詞叫相乘、相侮。相乘(過多的剋制),乘,是”乘虛而入”的意思。相乘與相剋意義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範圍,達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與相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相侮(原先的剋制不足),侮,是”反方向欺侮”的意思。因相侮與反剋的意義相似,故有時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與相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以上相乘、相侮的兩個規律,都是在病理情況下才會產生。另外有一個名詞叫五行制化,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講五行生剋只是兩行之間的關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例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注意!制化規律,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其實,在西醫的觀點,這個就是所謂feedback的概念,也就是在取得動態的平衡。
推演繹絡
接著談以五行的抽象概念對事物進行推演的繹絡,首見於《尚書.洪範》的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ㄐㄧㄚˋ穡ㄙㄜˋ作甘,將五行的抽象屬性推演及五味。然後,逐漸發展至五色五聲等等。至內經時期,不僅將五行屬性推演及氣候和聲、色,而且,從四時陰陽與人體內臟、器官等組織,內外之應的觀念出發,進一步擴大了五行屬性推演的範圍。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這是位於中國中原地區對氣候的觀察,結合五臟和五味對應,初步描述出五行的系統配對的思維方式。)從內經以五行抽象屬性演繹事物來分析,顯然已經將五行學說作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來對待。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換句話說,把天地萬物都分為五類,即歸類為五個系統(如表1)。
傳統解釋的不合理
傳統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剋,說法大致如上述舉例。但仔細一想,其中頗有矛盾之處。譬如說:斧能劈竹,所以金剋木;但是我若是用一支木槌,敲打修整片薄薄的鐵片,那不就應該是木剋金嗎(古人稱為反剋,即反侮)?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金剋木?又在何種具體的情況下,木剋金?所以說,用以上的說法來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剋,兩邊都說的通,但是少了明確的標準。另外,以金跟木的關係而言,固然金剋木;但另一方面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說金多了一道(水)步驟,就可以生木;那麼到底是金”剋”木?還是金”生”木?真是令人迷惑。若是再加上反剋的觀念,整個五行學說的模型看似簡單,其實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性。說的好聽是有彈性,任何事物往裡面一套,都可以自圓其說。其實,太有彈性的規則,等於沒有規則,換句話說,這套理論也就失去了價值。
人體系統由成千上萬上億的組成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是一個動態系統,會不停的改變,適應外在及內在的環境。在這個系統中,有無數的正向與反向迴饋。任何單一因子變動,可能同時牽動正向與負向迴圈,在不知道何者力道較強時,根本無法預測最終結果,這就是稍有臨床經驗的醫師都知道醫學有太多不能掌握的變數。財經作家William
Sherden在研究經濟這個複雜系統時,寫了這麼一句話”Complex
systems have no fixed cycles.”,在複雜的系統內,有時會出現反覆的模式,但把這些反覆出現的模式當成規則(fixed
cycles),是錯誤理解的第一步。他這個概念恰恰可以解釋五行學說的盲點。只靠一種理論,而要解釋人體千變萬化的疾病,左支右絀,自我矛盾漏洞百出。讓我想到,XX神父腳底按摩,宣稱人體生病是因為在腳底沉積了有毒結晶,所以經過腳底按摩,可以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又如最近大陸號稱某大俠者,宣稱其發明的拍打功,透過拍打經絡,可以治百病,都是以一套簡單的想法(邏輯),企圖解釋所有的疾病,未免失之天真。
怎樣合理解釋五行-----四時的代名詞
在中醫各醫家中,筆者認為民初醫家惲鐵樵(惲樹玨),闡發《內經》大義,包含解釋五行學說源本於四時之理,最為合理。醫通於《易》,前人已多論及。但往往艱澀難懂,或涉於玄虛。惲鐵樵(惲樹玨)說:內經常言“ 少壯老病已、生長化收藏“此十字即《易》之精義。人類生活於天地之間,受四時寒暑之影響。他認為四時(四季)的天氣隨著春->夏->長夏(夏至)->秋->冬,適如其分的表現,即為相生。若某季節出現了該季節不該有的氣候,如春行秋令,是為相剋。
內經認定人類生老病死皆受四時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時為全書的總骨幹。四時有風寒暑濕之變化,則立六氣之說,以屬之於天; 四時有生長化收藏之變化,則立五行之說,以屬之於地。皆所以說明四時者也。春為發陳,乃萬物向榮之候。此時植物之生意最著,則用木字以代表春季。夏日溽暑,驕陽若火,則以火字代表夏季。秋時萬木黃落,有肅殺之氣,比之兵革,則以金字代表秋季。金,兵也。冬令寒,惟水亦寒。冬為夏之對,水為火之對,故以水字代表冬季。夏至一陰生,其時為一歲之中央,其氣候為多溼,故以土字代表長夏。至於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亦是因四時的變化而出。其云:”木生火者,謂春既盡,夏當來,夏從春生也;火生土者,謂夏之季月為長夏,長夏以夏生也;土生金者,謂長夏盡為秋,秋以長夏來也;金生水者,秋盡為冬日也;水生木者,冬盡則為春也。春主生,所以能成生之功者,拜冬日祕藏之賜;夏主長,所以能成長之功者,拜春日發陳之賜;秋主收,所以能成收之功者,拜夏日長養之賜;冬主藏,所以能成藏之功者,拜秋日成實之賜。故曰相生也。”其相剋者,” 春行秋令,勾萌乍達,肅殺之氣加之,春之功用敗矣;夏行冬令,嚴寒折盛熱,閉不得發,長養之功隳矣;秋行夏令,收束不得,發泄無餘,秀不實也;冬見長夏鬱蒸之氣,寒水不冰,當收反泄,蓋藏竭矣;長夏為夏至陰生之候,行春令,則陽亢不和矣,故曰相剋也”。 總之,五行之氣為賓,四時為主。
從上可見,惲氏所論《內經》中的五行學說,已不是原始的五材說(五種物質)了,而是從四時的結構變化中抽象出來的學說。這說明五行學說滲入中醫學後,是被經過了一番改造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內經》把四時寒暑對人的生老病死的影響看得至關重要。惲氏這樣的解釋《內經》五行學說,謂五行為四時的代名詞,以四時順序的變化來解釋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把《內經》五行學說的醫學特點和內涵意義闡發得更加透徹了(5)。
近代醫家說五行----「保皇派?--維護傳統」「維新派?--廢棄五行」
對於五行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作用,在近代爭論尤烈。在文獻中如呂思勉、任繼愈、嚴菱舟、張贊臣等人認為其近於科學而宜繼承發揚之。但梁啟超、章太炎、葉古紅、等人都責之於不科學而力主淘汰之,也包括筆者。
中醫有兩個傳統,一是崇古,言必稱內經、傷寒論;二是尊師,不敢僭越 老師所教導的理論。所以,廢棄五行的想法,可能會被認為欺師滅祖,須要有很大的勇氣。若是刑法有所謂的「欺師滅祖罪」,廢棄五行的想法,套句法律的術語:「構成要件」該當,即符合法律某罪條文的各項「構成要件」而成立「欺師滅祖罪」。(還記得嗎?在電視連續劇包公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該當何罪?)在《中醫問題研究》書中,近代醫家侯占元批評傳統的五行類比思維。如說:「以哲學的一般性原理替代醫學問題的解釋,如用精氣的升降出入,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五行的類比取象、生剋乘侮來說明人體生命過程和疾病發生------從表面上看,似乎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以解釋臨床種種現象,容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然而,能夠回答一切的方程式(其實)什麼也回答不了」。又說,「生剋」、「乘侮」四種關係包羅了任何兩臟之間所有邏輯上可能的組合。無論是哪兩臟,無論是相鄰或相隔,生理和病理,一定可以在「母子」或「乘侮」兩圖的其中之一找到「理論根據」。難怪侯占元批判五行學說時,特別指出「能夠回答一切的方程式(其實)什麼也回答不了」(6)。
結語
五行學說影響華人文化甚深,可以說滲透到文化的最底層,我們日用而不知。除了由上述圖1可以看出古人造字就已經含有五行的概念在裡面。就連華人的命名,不能免俗也要請算命師算八字取名字,所以您可以看到如X水旺,這是明白的告訴您,他命中缺水;看到如X水木,除了缺水及木之外,更可能缺木比較多一點,因為水生木;看到如X德鑫,這是我某個學弟的名字,學弟呀,您的名字取的真好,多金呀!
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可說是中醫三大理論基礎。而其中五行學說頗令人困惑。毋庸諱言,萬事萬物皆分為五類,一一配對,有不少牽強附會之處。從懷疑的角度看,西醫要問:何須勉強分為五類?季節為何不是四季?顏色的分類,依現代光學,只有三原色,青赤黃白黑有什麼根據?現今的中醫學課程,依然要求學生背誦這些五行配對,有什麼意義?唯一的理由,大概只剩下為了能看懂中醫的典籍,而必須了解它,要使五行學說能說明「事實」,在西醫的觀點下,有必要做一次深入的總檢討。總而言之,筆者認為”Complex
systems have no fixed cycles.”。
參考資料
1陳德生:中醫學入門,初版,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74:1-17.
2有易書房主人:從文字看易經,初版,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87-93.
3 謝寶笙:從易到佛,初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1:201-202
4.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台北,知音出版社,1997:31-56.
5裘沛然:中醫各家學說,台北,知音出版社,1993:753-767.
6區結成:當中醫遇上西醫,初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4:104-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